几年前读过M. Scott Peck的4本书, 尤其是“ THE ROAD LESS TRAVELED” ,读过中英两个版本. 虽然在后来了解到他本人后期人生也非如他所写的那样过着一种真实地有COURAGE的人生, 但他的文字仍然启发过我对自己, 对生活的认知, 是对我有很多价值的。 我依然认为,SCOTT PECK的很多文字的确是可以流传千古:
https://www.goodreads.com/author/quotes/3061.M_Scott_Peck
这也再次让我认识到,从古到今,历史上所有人(尤其名人)均非圣贤。 如果被标为圣贤, 那也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或者是盲目从众, 或是认知上的懒惰, 让我们自己心智上可以轻松舒服地解释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生活现实。
More than often, Humans are channels for greatness, not necessarily great themselves.
图书馆里满是关于如何变得智慧,富有、正义和幸福的书—但你会用这些词来形容这些作者和凡间大多数人吗?
我甚至不确定这些作者是有意编造的知识“骗子”——我只是认识到, 在这个世间,一个人一直选择做正确的事情,通常是非常困难的, 需要极大的勇气。 所以, 我一向同意Stoicism倡导第一VIRTURE: COURAGE。
每个人都有恶的一面,但是我们却向往善。这需要勇气
生活是复杂的,常常会出现三种情况:一种是好的,一种是坏的,还有一种是不知道是好是坏的中间地带。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总是生活在不确定的中间地带,诸如要不要和那个人结婚,该选择何种职业,什么时候买房,等等,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我们所做出的决定也都带有赌博概率的成分。虽然这些情况令人焦虑,备受煎熬,却是人生的常态。
不确定性是生活的唯一确定的事。
The P of the Uncertainty in Life = 1.
"生活体验是入乎其内,活在生活之中;生命体验是出乎其外,活在生活之上,获得超然。生活体验贴近“自我”,而生命体验更贴近“灵魂”。不过,自我和灵魂常常处于交战状态,自我需要拥有,拥有得越多越好,而灵魂需要放弃,放弃得越多越自由。所以,前半生我们要追寻自我,后半生则要放下自我,追随灵魂。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焦虑、恐惧和痛苦中获得超越。"
多年前, 我的年长校友尹JQ给我的信中写道:
“以出世之心, 做入世之事” 或许就是上面的生活 VS生命的体验吧。
Sometimes even to live is an act of courage. - SENECA
用SCOTT自己的话是: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被看见,也不是所有看得见的问题都会有答案。”
“很多美好的事物都有着残酷的结局,而残酷的结局,却并不妨碍事物本身的美好。”
“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朝圣之旅,或者说,如果我们能以发现的眼光去生活,它就变成了一种朝圣。”
Dependency may appear to be love because it is a force that causes people to fiercely attach themselves to one another. But in actuality it is not love; it is a form of antilove. It has its genesis in a parental failure to love and it perpetuates the failure. It seeks to receive rather than to give. It nourishes infantilism rather than growth. It works to trap and constrict rather than to liberate. Ultimately it destroys rather than builds relationships, and it destroys rather than builds people.”
― M. Scott Peck, The Road Less Traveled: A New Psychology of Love, Traditional Values and Spiritual Growth
------------------------
下面这个来自Peck的《少有人走的路8:寻找石头》 中的一个小部分翻译, 分享记录在此:
https://mp.weixin.qq.com/s/q21Y8B2ILUgOw3eU73Yyzw
父母子女一场,终要成为彼此有着血缘关系的局外人
By. M. Scott Peck
很多父母都会羡慕自己的孩子,羡慕他们生在了一个更好的时代,然而,我和莉莉却不是这样。我们不羡慕我们的女儿女婿,因为他们不得不时刻围着一岁的孩子转。我们很庆幸养育儿女的时期已经结束了,而且一点儿也不渴望再经历一次。
既然养儿育女如此费心,人们为何还要生孩子?
可以说,这是生命本能的渴望,渴望能再造生命;也可以说,这是出于繁衍后代的社会责任;还可以说,是要通过子孙来实现某种永生。所有的这些综合起来,让人们产生了盲目的冲动。
如今,孩子们已经长大了,无论当初是什么原因让我和莉莉做出了要孩子的决定,但这些却不是我们为有孩子而高兴的理由。
我们不认为,孩子是我们完成的社会责任,他们也不是我们血脉的延续,而且绝不是我们的再造或翻版,因为他们和我们如此不同。是的,孩子本身不是让我们高兴的原因,然而,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我们学习到的东西确实是值得高兴的。如果你真心想要懂得生活,生养孩子也许是个最好的方式。
我和莉莉从养育儿女之中学习到的东西,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
我们懂得了,我们的孩子不是我们的创造,他们与我们,以及他们彼此之间几乎毫无相似之处。我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在刚降生时,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然而仅仅四五天后,我们感到自己抱回家的,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小家伙。她们吃奶的样子不一样,哭起来不一样,睡觉的样子也不一样。
作为心理医生,我致力于研究后天养育对孩子人格的影响,然而作为一位父亲,我发现一个人的脾气秉性很大程度上是由先天决定的。简单说,每个卵子和精子的结合都是独特的,基因独一无二。因此,我的三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不同一直贯穿着他们的儿童期、青春期和成人后。
我很难想象,如果自己不是拥有了养儿育女的经验,那么在努力履行某项职责,哪怕是最小的职责时,我能否做到投入。孩子让我们成为更完整的人,有意无意间,他们还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且一直在继续给我们提供学习的机会。
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和父母分开,无论从物理距离上(比如搬出去住),还是在心理独立上,以此,孩子实现了“个体化”,成为不再依赖父母、能独立思考的个体。
然而,心理学界还普遍认为,孩子将要独立的这个事实,会给一些父母带来心理上的冲击,他们会干扰分离的过程,使其延迟甚至消失。
有专业文献显示,在健康的成长发育中,这一分离由孩子和父母在孩子青春期结束时共同完成。但专业文献却没有指出,一个孩子如果在 20 岁时还没完成分离,是不是属于正常现象,就更不用提 30 岁和 40 岁了。而文献中的另一个空白就是,父母在面对孩子终将与自己分离这一事实时,必须要做出怎样的心理斗争。
孩子长大后和父母的日渐生疏,或许是不可避免的。
我和莉莉结婚后不久,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我们的女儿在还没出生前,就已经让我们牵肠挂肚。虽然照料新生儿很不容易,但我和莉莉会自然而然地满足她的每个需要,就像呼吸一样理所当然,似乎她生来就是为了接受我们的爱,而我们生来就是为了照顾她。
我们对其他孩子也是如此,我们就这样疼爱着他们,看着他们慢慢长大,满足他们不断变化的需求,从换尿布到读故事,再到露营、拼车出行、考驾照直至选择大学,但我们从未想过放手不管。
只是,现在他们不想要我们的关心了。也就是说,他们有了自己想要的和不想要的,他们想要我们的赞赏、礼物和金钱,但他们不想要我们。他们不想要我们的智慧,当然也不想听我们的建议,更不想听我们经历的故事。或许,他们是在怀疑我和莉莉会用故事暗示他们,变相给他们上课或提建议,即使我和莉莉根本没有这个念头。
还或许,他们对我们的经历压根不感兴趣,他们要过自己的生活。而另一方面,孩子们也会希望我们对他们的生活感兴趣,但前提条件是,我们的兴趣里必须不带有任何控制他们的迹象。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希望我们喜欢他们,但不要我们再爱他们了。但对于我和莉莉而言,当孩子们只想要我们的喜欢、却又同时不喜欢我们时,我们也很难做到喜欢他们。
我是在替自己难过吗?是,也不是。
我的不难过在于,我意识到在某些方面,我的确做不到既爱着他们又不去照顾他们。我没学会用中立客观的态度去爱他们,没办法不想给他们我认为是最好的东西,以至于我经常忍不住给他们提建议。而且,我不知道自己最终能不能学会这些。
但我又确实也为自己和莉莉感到难过,因为我觉得很不公平。注意,我并不是说这是真的不公平,恰恰相反,我认为,这就是事情发展的必要趋势,父母对子女的爱,就是以分离为目的。然而我的理智上虽然这么说,但在情感层面上,依然觉得心碎。
我说过,衰老是一个割舍的过程,而这种割舍必须是终极的,割舍掉一切身外之物,包括生命。这听起来多么富有诗意,多么美好!但这也许还意味着,在我逐渐衰老时,不得不从自己身上割舍掉对孩子那习以为常的爱。我无法想象,衰老还能有任何方面比这更痛苦,我也不能想象,当这种割舍完成后,我的内心会是什么感觉。
虽生已离,未死先别,父母心,断肠人。
但为人父母者,只是孩子们生命中的一个必经阶段。父母不应该是孩子生活的中心,而应该由孩子去发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心,最终创造出他们自己的圆圈。
父母的任务,在于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站在他们旁边照看他们,陪伴他们,尽可能地保护他们不受伤害。但我们不能因此将自己视为和他们完全相同,我们依然无法进入他们的灵魂,他们对我们来说,宛如异乡人。尽管他们曾孕育在我们的身体中,尽管我们陪他们走了很多年,悉心地指导他们,但我们还是不可避免地要站在他们的生活之外。
父母子女一场,终要分离,成为彼此有着血缘关系的局外人。
分离或许会慢慢到来,也许突然降临,也许以我们察觉不到的方式,也许带着戏剧性的情节,但无论以何种方式,也无论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我们届时都需要站在一边。通常情况下,我们很懂得如何照顾孩子,却不懂得如何才能正确地和孩子分开。孩子们会责怪我们撒手得太快或太迟,但他们不太可能领悟到,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这种放开是多么困难。
但那又如何?我们这样做,和容易与否无关,而是源于需要。我们学会了照顾孩子们,我们也必须要学会放手,这是父母们的必修课。现在,我们已经站在了一边,如果这对孩子与我们都有好处,我们将会一直这么站下去。
文章选自:
《少有人走的路8:寻找石头》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