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大学录取分析申请人强弱时看他的学校,把申请人放在一起申请的同学比较。这样很好操作,反正所有来自同一所学校的申请人都放一起。
如果是Zip Code Driven, 难道就按Zip Code来分申请人。比如同一个zip code的学生,除了大部分去读本地公立,还有很多去读周围甚至遥远的私校或者磁校,难道大学要把这些申请人都整理在一起看?来自不同学校没法一起比较。或者到决定最后阶段,把入选名单再根据zip code排一遍,每个zip code只留几个?好像也不太可行。
所以,我觉得大学要保多元化,会尽可能得少在同一所学校录取太多,尽可能从不同得学校录取一些,但还是按学校来,以及可以达到zip code driven的目的,而不是真的完全根据zip code 来挑人。
简单来说,大学录取是“以学校为主、Zip Code 为辅”,在公平评估学术表现的基础上,兼顾地域和背景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