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上旬,毕业季的喧嚣渐渐尘埃落定。电子邮箱里的录取信或拒信,像命运分发的一张张牌,让这群年轻人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人生的参差。有人得偿所愿,有人抱憾转身。
小宝的大朋友,那位亚裔男孩,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他文理兼优,在写作比赛和科学竞赛中屡获佳绩,却最终与梦校失之交臂,只拿到几所顶尖公立大学的录取。这样的结果,在我们这个地区并不罕见。优秀的亚裔男生想挤进Top 15,难如登天;而女生群体却似乎成了藤校的“收割机”,频频传出横扫名校的喜讯。
一位亚裔妈妈曾向我抱怨:“如果孩子已经被早申的梦校录取,为什么还要继续申请其他顶尖学校?每多占一个名额,就意味着另一个同样优秀的孩子失去机会。” 这番话让我思考良久。大学申请本该是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地方,但现实却似乎演变成了一场“军备竞赛”,录取信越多,仿佛就越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当然,我完全理解那些努力争取每一份可能性的家庭。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谁不想给孩子多留几条退路呢?只是,当录取率变成炫耀的资本,当“横扫藤校”成为社交媒体上的勋章,我们是否也在无形中助长了一种扭曲的价值观?
我对小宝说:“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站点,不是终点。无论最终去了哪里,真正决定未来的,是你如何利用接下来的四年,而非学校的名号。”
注:以上纯属个人观察,难免偏颇。若有不同观点,欢迎理性探讨,但请放下板砖。毕竟,教育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