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简介:
在武汉的一所幼儿园,我们记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幼儿园的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的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的是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
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整个世界。
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ExNjk1Mjg=.html
一段很好的评论
天使与魔鬼——评纪录片《幼儿园》
摘要:这是一部足以颠覆我们对“儿童”的看法的纪录片,在这部片子里,孩子不再是美好的、单纯的,甚至称不上可爱!我们曾经称孩子们为“天使”,但是这个“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却似乎有着魔鬼的潜质……当然,这个幼儿园绝不特殊,它是最普通的一个,它里面的孩子,也都是最最普通的。
也许人天生都有两面——天使与魔鬼,我们通过文明的教化压制了自身魔鬼的“恶”,这种教化包含多方面的共同作用:教育,道德,法律……每个方面都不可或缺,共同塑造了一个人从幼年到成年的成长轨迹。孩子们还有很多机会和时间去学习美好的品质和情感,只是我们千万不要让“恶”在心中扎下根!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
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这是张以庆写在纪录片《幼儿园》前面的一句话!
这是一部足以颠覆我们对“儿童”的看法的纪录片,在这部片子里,孩子不再是美好的、单纯的,甚至称不上可爱!我们曾经称孩子们为“天使”,但是这个“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却似乎有着魔鬼的潜质……当然,这个幼儿园绝不特殊,它是最普通的一个,它里面的孩子,也都是最最普通的。
在一开始,导演就安排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哭喊场面。这是小班全托入学的第一天,孩子们使劲哭,不停哭,一个孩子哭,还会引起连锁反应。这哭,在我们看来不值得心疼,反而心烦。是声嘶力竭地从心里掏出来的声音,有着故意的成分!第一顿饭,吃的一塌糊涂,孩子们浑身都是饭菜。而这还不算什么,随后,孩子们就表现了出乎寻常的成熟和暴力。一个小男孩手里拿着汤勺,诡异而世故地说:“你爸爸是警察,你爸爸是公安局!?”而在一堂课上,两个小男孩发生了争执,其中一个“娴熟”地抬手打了另一个孩子一个耳光——那么自然果断!这样的场面很常见,随后一个孩子狠命地向另一个孩子咬去,咬了一大片青!
以后的情节,不断地挑战着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传统观念,他们精明、虚伪、缺乏耐心、暴力、世故。洗澡时,一个小男孩捏一个小女孩的屁股。活动时,一个小男孩打了另一个男孩的脸,鼻子里的血流了下来,而被打的孩子似乎也不值得同情,他更像一个投机者,多管闲事,阿谀奉承——就是这个孩子,鼓动其他人排挤一个小女孩。可他在后面却天真地唱:“你伸小指头呀,我伸小指头呀,拉拉钩,我们又是好朋友呀,我们又是好朋友啊!!”非常卖力,非常“乖”!
片子里有很多让人发笑的情节和场面,那是孩子们的丑态和滑稽。但是我们不能笑得心安理得,因为我们时时想到导演写在前面的话。孩子成为这样,究竟是人自身“恶”的本性使然,还是大人们不良的影响呢?这个由成年人主导的社会是残酷的,有着种种不美好。孩子有着超强的模仿和学习能力,他们很快从外界学到了一些东西,但是却缺乏判断力。他们也许还不会区分好坏,就变坏了……没有人能逃脱责任,因为他们共同构成了这个社会,并影响了社会风气的形成。除了这种直接的形象,也许还有一种,就是对孩子或多或少的忽视。当父母为了事业和工作而无暇顾及孩子,他们就为孩子的不健康成长买下了隐患。那个叫陈志鹏的小孩子,性情暴躁,脾气古怪。导演说,每个周末,他的父母总是最晚来接他,于是他烦躁地哭!导演用镜头渲染了他等待中的幼小身影的孤独,也许这种漫长的等待,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一生的阴影!导演选用“全托”班来记录,孩子们一周只能见一次家长……可想而知,他们不能得到足够的关爱。
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失职了……比如教育:一个男孩打人,老师训斥:“不许乱打人,乱打人是什么是神经病这是!”我很惊讶“神经病”这个词从幼儿园老师的嘴里说出来。老师们教会孩子如何听话,老师喊:“请你们像我这样做。”孩子们喊:“我就像你这样做。”老师用钢琴声来指挥孩子们起立、坐下,教他们唱歌跳舞。我们注重形式上的东西,却忽略了心理的教育。老师没有教他们如何明辨是非,如何与人为善,如何关爱他人,这些美好的品质就这样被表面的整齐划一挤到了次要位置。幼儿园里有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心算、日语、主持人……家长们急功近利地把孩子往里面送,望子成龙。可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忽略了“修身”,孩子终将是个庸人。
究竟是什么,使孩子们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成熟?究竟是什么,使孩子们有了种种“恶”的表现?导演只是向我们做了一种展示,如何诠释,也许每个人见解不同。我们也没必要那么悲观,这部片子也仅仅是提供了一种视角,谁也不能否认孩子心中有着美好的一面。我们能做的,是多为他们着想,不仅从物质上,还有精神上……
也许人天生都有两面——天使与魔鬼,我们通过文明的教化压制了自身魔鬼的“恶”,这种教化包含多方面的共同作用:教育,道德,法律……每个方面都不可或缺,共同塑造了一个人从幼年到成年的成长轨迹。孩子们还有很多机会和时间去学习美好的品质和情感,只是我们千万不要让“恶”在心中扎下根!
纪录片《幼儿园》 让人感触颇多的片子
所有跟帖:
•
看来不一样的人看的不一样
-小胖子的妈妈-
♀
(180 bytes)
()
07/15/2008 postreply
21:29:35
•
对不起,看文不仔细,原来我们说的是一回事。是个好评论:P
-小胖子的妈妈-
♀
(0 bytes)
()
07/15/2008 postreply
21:30:48
•
什么样的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全托?老师素质也不敢恭维呀!
-晚清-
♀
(0 bytes)
()
07/16/2008 postreply
01:37:56
•
能把小小孩送全托的和把孩子送回中国养的,都在俺的鄙视范围。
-happyliveincanada-
♀
(0 bytes)
()
07/16/2008 postreply
05:49:25
•
嗯!再苦再累也要牵着小手手。
-小刷子-
♀
(0 bytes)
()
07/16/2008 postreply
06:48:32
•
我也不同意。但是我觉得不要轻易地用“鄙视”这个词。
-静欣-
♀
(0 bytes)
()
07/16/2008 postreply
06:58:28
•
只敢在网上用。不敢当面歧视,但对他们是有看法的。
-happyliveincanada-
♀
(0 bytes)
()
07/16/2008 postreply
08:36:12
•
嗯哪。看法偶有,但有些父母真是没办法,现实残酷亚。多点宽容吧。
-静欣-
♀
(0 bytes)
()
07/16/2008 postreply
08:49:58
•
天,这个评论太可怕了!
-jellybean3-
♀
(364 bytes)
()
07/16/2008 postreply
07:20:29
•
Agree -- 回复:天,这个评论太可怕了!
-N.-
♀
(317 bytes)
()
07/16/2008 postreply
08:52:39
•
Seems like the filmmaker should know more about developmental
-tyche-
♂
(233 bytes)
()
07/16/2008 postreply
08: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