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班的路上,开车回家,朦胧细雨,春意盎然,可无忧每到这时,却时常想起八九岁到十五六岁,家里的房子因为下雨,一间半的土房子屋里全是雨水,连个占脚的地方都没有,房子的山墙(土话)也就是房子两边的墙,也因春雨连绵而倒塌,没有大人帮忙,没有劳力,无忧娘几个时常用一些庄稼秸秆,或是树枝子什么的,胡乱挡上,夜里常常冻的睡不着觉。
也就是在这时,又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这么好的春天,无忧与其他家乡的人们一样,到山上挖野菜,爬树采摘刚刚长出来树叶,当做饭菜吃。
这样的童年,少年,青年,不知道文学城市有多少人经历过。其实,无忧的岁数应该比无忧同期来美国留学的要小,最起码要小五六岁,可无忧经历的却是大无忧五六岁人们的大陆中国人的苦楚。
所以,无忧尽管吃苦很多,但无忧一直感到很幸运,很满足,很乐观,同时也非常的要强上进,勇往直前。
无忧的经历对后人有意义吗?无忧时常会这样的问无忧自己。
今天下班的路上
红灯笼的房子,就是当年的一间半的土房子, 屋里全是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