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是否有从众心理?

来源: 虎落平原 2015-05-07 07:26:0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381 bytes)

从众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果将从众行为和导致从众行为的心理因素展开看,可以发现从众是一种为了减少个体与群体差异的心理,导致个体主动跟随群体行为或与其保持一致的变化的现象。

从众使得人们不能够坚定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使人们迫于压力而减少个人的独立性,甚至失去正确客观的态度,出现相互影响导致“社会懈怠”现象。

人是社会性动物,几乎在所有的社会情境中,人们通常不愿突出自己而与众不同,想与其他人保持一致,来得到渴望群体的接受和承认。

当一个人面临与群体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他的位置就会处于一种偏离群体状态,因为害怕与群体意见不一致遭到群体的排斥、疏远这些后果,人们总是有种力求与群体相协调的愿望。这种对偏离的恐惧就是导致我们从众基本的因素之一。

另外,对某些信息掌握的不够全面,缺乏了解时也是我们将参考的标准转移到较多人的行为标准上,也更容易接受他人建议,成为从众的另一个因素。

我们对一个问题看法是取决于自身的价值观的,当某种影响支持我们所赞同的事物时,我们就会认为“那些人”是机敏和随机应变的,反之,我们会指责“他们”盲目权宜从众。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孩子看不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干什么都行,总觉得不如别人,对自己力量的认识和可能达到的成就估计很肤浅,不稳定,完全从属于别人的评价。

因此,做父母的要以肯定的语言评价孩子的各方面的表现,切忌以怀疑或否定的语言对孩子说话,如你看×××做得多好”,“你看×××穿的衣服多好看”等。这很容易使孩子怀疑自己的力量,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导致孩子要向别人看齐,加重了孩子的从众心理。

父母要不断丰富孩子的知识,从各方面提高他的能力;创造条件,使孩子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对他做的事情,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他对自己的认识,从而相信自己的力量。

孩子年龄小,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是非判断标准还很模糊,他们主要是按自己喜爱和厌恶的情绪来判断人物和事物的是与非。

孩子模仿性强,控制能力差,往往不分好坏,看别人怎样,自己就跟着别人学,难免会有些不当的言行。对此,家长既不能忽视也不可羞辱惩罚。恰当的做法是耐心地正面诱导、纠正,使孩子通过成人对其行为、言语的评价,逐步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非,从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如孩子听见某些人说了脏话,于是就跟着学,这时父母需要解释清楚,这句话是骂人的话,不好听,不文明,不要学说等。这样屡经疏导,孩子便不至因从众心理而仿学不良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孩子有了自信心,又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做事就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盲目地随从别人。关注孩子从众心理的种种消极表现并引导其向积极方面转化,对形成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有着重要意义。

此文为转贴--虎注

所有跟帖: 

大人都有,更不要说孩子了。孩子还有please大人的心理。亲爸亲妈们千万不要利用小孩这种心理来推娃。 -小妹三三- 给 小妹三三 发送悄悄话 小妹三三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07/2015 postreply 07:51:32

咱在大农村,从众心理就是当农民 -keessa- 给 keessa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5/07/2015 postreply 07:54:20

从众是缺乏自信,讨好是pre-teen时的,叛逆则是teen时的特征 -虎落平原- 给 虎落平原 发送悄悄话 虎落平原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07/2015 postreply 08:03:2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