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 数学传说故事:(-2)X(-2)=4 的具体例子。

回答: 数学问题: (-2)(-2)=4听古仔2015-02-27 16:02:46

传说中国古代有个人,开了间饭店。为了拉住熟客,他允许熟客赊帐,每赊一顿,除了餐金,收两文钱赊费。为了有钱周转,他鼓励预付饭钱。每预付一顿,奖励 两文钱。 (为了简单,我们这里就不讲餐金了。)

古时候跟现在不同,没有纸张,更没有电脑,所有账目都记在竹片上。每个有交易的,都有一块竹片,包括送柴的樵夫,送菜的农夫,吃饭的常客,等等。然后就用草绳把同类的竹片捆在一起,形成分类的账目。

比如,樵夫送来柴火,每担三文钱,就在那樵夫的竹片顶端画个圈,中间写个三字。樵夫每送来一担柴火,就在下面记个一字。一旬之后结算,老板根据竹片下面记下的数字,付给那樵夫:(三 文钱/每担)X(柴火担数)的钱。

农夫送来菜,每担20文钱,就在竹片顶端画个圈,中间写个廿字。廿,念nian,二十的意思。农夫每送来一担菜,就在下面记个一字。一旬之后结算,老板根据竹片下面记下的数字,付给那农夫:(廿 文钱/每担)X(菜担数)的钱。

那么,怎样记赊帐呢。每赊一顿,客人要给老板钱,不是老板给客人钱。老板就想了个办法。

每个客人也有一张竹片。竹片顶端画个圈,中间写两个字:负二。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现在写(-2)的意思了。老板给客人负二文,就是客人给老板 (付)二文钱。

客人每赊一顿,就在下面记个一字。客人每预付一顿,就在下面记上负一。一旬之后结算,老板根据竹片下面记下的数字,一个一跟一个负一抵消,抵消后的差,就是赊饭顿数。老板付给客人:(负二 文钱/每顿)X(赊饭顿数)的赊账费。
(为了简单,我们这里就不讲餐金了。)

比如,一个客人赊了两顿,老板要付给客人

(负二 文钱/每顿)X(二 顿)=负四(文钱)。

用现在的记号,就是:(-2)X(2)= - 4。客人要交四文钱赊账费。

又比如,一个客人赊了3顿,预付了5顿。抵消之后,赊了负二 顿。所以老板要付给客人

(负二 文钱/每顿)X(负二 顿)=四(文钱)。

用现在的记号,就是:(-2)X(-2)=4。老板付给客人四文钱。

你看,中国人几千年前就知道(-2)X(-2)=4 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