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虽然中国古代孝道宣传的例子比较极端,包括儿子为孝敬父母杀妻杀子,多数人还是喜欢孩子妻子多过照顾父母。
我理解的中国古代孝道是人自然性的矫正和补充。在没有任何法律道德约束的前提下,多数人会从天性出发喜爱和保护孩子(看看动物就知道了,虽然也有的动物在资源不够的情况下吃掉幼子,但多数动物有保护幼子的本能,哪怕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很多新进爸妈表白他们做父母以后有由衷的喜悦,并不是由说教导致的,而是看着一个幼小的新生命出生成长,自然而然的把它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同时孝敬年老的父母并不是人性的强烈部分。多数动物没有照顾父母的本能。给逐渐走向衰落的躯体喂饭洗澡穿衣扶持,也远远没有照顾新生儿那么有乐趣。那些和老年相连系的生理现象都是负面的,令人不快的。所以才需要道德去强化,去鼓励扶持。
即使在孝道横行的古代,郭巨埋儿的现象也是罕见的,而“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是常态。更多的,是处于壮年的家里顶梁柱(通常是男人)处于优势,占据最多家庭资源,拥有最多话语权和决定权,然后以他的意见为主分配资源给妻子,儿女和父母。当然在父母还未老,子女仍处于青春期时,有权力交替的时期,子女的婚配也常常由父母做主。但是成年子女(尤其是儿子)基本上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并决定父母得到多少照顾。若说有一个小苏丽的事例,那么从古至今从来就不缺虐待老人的例子。况且中国古代并不是对虐待儿童完全忽略,而是更多关注继父继母对儿童的虐待,所以有后妈难当一说。从古代官府裁决到邻里指责,都不乏规范继父继母行为的例子。
若说与西方的区别,应该归纳为以大家为中心和单位,还是以小家为单位,既以社会福利做补充的区别。中国一向是以家族为单位组织经济活动,所以一个家庭内部出了问题,多数在内部解决。而缺乏社会共同资源照顾个体。西方近代家族联系早已松散,都是以卫星家庭为单位,然后有社会保障体系做依托,所以对小家的问题解决也是在外部,用社会资源。西方的解决方式有利有弊。那些被带离父母身边送到寄养家庭的孩子也未必就很快乐了,更不要说在nursing home老去的父母,可能身体受到了服侍,心里的孤单寂寞是不能完全用护工排解的。
儿童和老人都是社会的弱者,都需要道德和法律保护。不应该因为一端就践踏甚至取消对另一端的重视。儿童若是有机会长大,通常能够自己选择和父母的感情疏离。老人一旦丧失了足够经济来源,却没有道德以外的方法来约束子女的行为。
一个社会整体的结构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的看某一方面。西方社会不要求子女赡养父母,所以父母也要求子女尽快独立,最好18岁就搬出去住,上大学贷款以后自己还。而中国的父母不仅在孩子小时照顾他们的一切,等孩子成年了还在忙着给他们相亲,给他们付房子首付,甚至自己从大房子搬出去住小的,就是为了孩子能有婚房。中国父母的付出(从物质上到时间精力上)平均程度都要超过西方父母。若是不讲孝道,那么只会使他们前期的投入也降低,而更多的最大化自己在壮年时期的事业发展和资金积累,以备未来的养老之需。孩子的教育就多推给社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