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孩子有不适当行为是正常的。否则就不叫孩子了。所以才需要我们了解和引导。只是这里面我们需要有心理准备:
1。 孩子的家长也是千差万别,对孩子的把握和引导或松或紧。适中的占少数。对孩子引导少的,孩子可能少规矩;对孩子引导多的,孩子可能死板。
2。 遇到孩子的不适当行为,孩子需要家长或者老师的引导。有时候老师能够获得家长的回应;有时候得不到家长的关注。这也很正常。有的家庭各方面关系比较稳定,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也持续稳定,家长的情绪相对平稳,孩子的情绪化的东西就少;家长若是比较紧张型的,孩子就有些自卑(总觉得自己做不好);家长如果是比较自负的,对孩子要求又严格,孩子会在家长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些家庭的家长本身所面临的家庭内部压力或者外部压力比较大,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就少,孩子就比较胆怯。有的家庭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孩子压制很多,后来明白了,就努力支持孩子表达自己的主张。所以需要读懂孩子和家长的关系,就可以懂得孩子。
3。 这个孩子不停地跟别人讲话,是否可以请他与大家分享?如果可以分享,或许你可以把分享的内容设法引导到中文的学习上来;如果不愿意分享,可以请他课后再讲。这时候你已经给他一个展示的机会了,他会感受到你对他的正面理解。然后既然知道这个孩子乐于表现,或许可以在课堂上找机会给他和别人辩。这样这个孩子就被你的课抓住了。孩子感受到的不仅是课堂纪律的要求,更有你对他个体状态的关注和理解。你们俩之间就没有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