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关于孩子要学好钢琴,家长也要鼎力付出的观点我是赞成的,但

作者对郎朗的成长太不了解情况,很多地方有点儿凭空臆想。郎朗开始学琴的年代社会上学钢琴的孩子还不那么多,拜金的风气也没那么重,沈音最好的教授一堂课也就100元,一般工薪家庭可以接受,谈不上什么烧钱。好教授收学生主要看孩子的条件、乐感和对学琴的喜欢程度,也谈不上套什么交情送什么礼,郎朗有幸拜朱雅芬为启蒙老师,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加之郎父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和望子成龙的决心和毅力。郎朗上的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附中,不是大学和高考无关。至于说郎父有什么手腕和交际能力更是不着边,由于他的倔犟和对儿子的超级信任,在央音的几年和知名教授闹得不可开交,不得不从师二线教授并以个人身份参加国际大赛,最终得到钢琴名家的支持走向世界。回头看,那个时代还不存在艺术界黑的问题,一路走来,教授们还是都很尊重艺术、爱惜人才。不能用现在的情况想想郎朗学琴成长的时代。我带孩子学琴也是从哪里开始,找到朱老师时,她已退休,决定移居北京。竟然有家长决定每周一次坐火车从沈阳去北京追随她去上课,我当时觉得真是很疯狂。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