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 make fun out of the situation.

来源: A-mao 2011-06-04 15:54:0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248 bytes)

我们家的两姓/性战争

引子

丈母爹/娘当年在青海支边,为将儿子留上海,让外婆带,大舅子跟岳母姓。而太太留在岳父母身边,自然是随岳父姓。到第三代,孙女随父姓,自然跟我岳母一样。到我女儿快出生,老岳父急了--孙子辈可没人跟他姓啦。就找太太商量。还好我家兄弟姐妹多,父母虽没文化,对此一点也不在乎:“难不成还不是我孙女?”, 这是我母亲的话。只是这样一来,让我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俺家的倒插门,有证据的”,成了太太的把柄。

大概我这头发“春风吹又生”的缘故,天不让俺“空前绝后”。99年太太带环怀孕,几经折腾,生下儿男。在美国,嘿嘿,老丈人鞭长莫及,自然随我姓了。从此,我们家的两性/姓战争拉开了序幕。

典型战例:

1。厕所之争:从儿子上幼儿园,知道last name和男女厕所之分,“家无宁日”。先是爸爸家对妈妈家分,各一间,楼下的厕所公用。到后来是男/女厕所分--妈妈从此进主卧室的厕所就得给他或爸爸打报告,交费。而儿子常常要随妈妈去那边厕所,女儿就和他就没完。不是这家欠那家的,就是那家破坏规矩,得道歉。至今战火未息,难分输赢。

2。车子之争:02年妈妈开始上班,买了部新车。爸爸开十年旧的车上下班,包接送儿女。儿子一看,不公平!凭什么我们坐旧车。最后通牒让妈妈换车。没办法,妈妈用糖换清静。后来爸爸换车,儿子还是有意见--爸爸车小一号。这场战争,爸爸家是赢定啦--女儿没好处,也就不帮妈妈。不过,现在儿子上学了,由妈妈接送,儿子也就不提“不公平”那事啦。

3。姐弟战争:姐弟俩在一起,没爸爸妈妈在,绝对无事。但爸爸妈妈在,一定会起硝烟。儿子知道有爸爸妈妈撑腰,总是要惹姐姐。而姐姐当然是得理不饶人。以前妈妈还帮小的,现在知道了,都不帮,甚至帮姐姐。每次儿子占不到便宜,就哭。爸爸不在,小声哭,爸爸一进门,嚎上几嗓子,就等爸爸替他出气呢。爸爸嗓门大,只吼一句:"岂有此理!爸爸不在,你们家就这么欺负我们家儿子呀。来,爸爸替你出气!一人一巴掌"。爸爸两手在妈妈身后“噼啪”两响,带着泪珠的脸早就笑开了。

4。餐馆之争。每次上餐馆,去哪家总是争论的焦点--儿子要美式快餐,爸爸妈妈要中式,女儿也爱中式。但爸爸妈妈总是先选边,一路争到餐馆。经常是半路买儿子的快餐,带到中式餐馆吃。女儿是十年不变的order--海鲜全家福。而儿子呢,餐馆老板一看是快餐,就会拉他的生意--免费尝一遍所有的中餐Buffet。他才得意呢。
......

战果: 爸爸至今输多赢少。儿子是墙头草,太容易被妈妈收买。爸爸也想把女儿收买,可女儿知道钱重要,开口是一万块钱才改姓。不过,俺看得远,告诉太太不要太得意洋洋--第三代俺一定胜出。俺早就从战略高度考虑了。


(二00五年十二月八日)

 

在美国千万别让孩子随娘姓

中西文化的不同,常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就说这女士结婚后的姓和孩子出生后跟爹还是跟妈姓就不一样。在美国,男人是真正的“一家之主”:一结婚,太太就改先生的姓,孩子出来自然就是随爹姓了。你看人家老美家门口的信箱上,都是简单的一个姓解决问题;要写个什么祝愿卡一类,往往也是简单:To Smith's Family,一个姓解决。常和老美同事开玩笑,说你们其实在男女平等上远远不如中国,女人结婚了,还得改姓,很说明问题么。
我们家自然是男女平等的典范啦。你看,丫头随妈姓,儿子跟爹姓,男女界线分明。人家说“两口子也得分家”,我们家是天然分的,两个半厕所,也是男女各一个,也就是一姓一个,那多余的半个厕所就公用了。其实家里倒也相安无事,但在美国这个社会里生存,啼笑皆非的事就多了。
女儿进了学校,爹妈去学校就是常事了。你进校门签个字,人家一核对,一看老爹和孩子的姓不一样,门卫自然会提高警惕。俺只能干巴巴地解释:孩子跟妈妈姓,没跟我姓。人家老美离婚的多了,这种孩子和后爹的姓不一样倒是多着呢,见惯不怪的“哦”一声。可咱老中对“后爹后妈”多敏感呀,心里只能骂一句:“奶奶的,又被后爹一回了”。
女儿长大一些,开始请私人老师,上钢琴小提琴课了。这女老师想当然地就改了老爸的姓,一口一个Mr.XXX,让俺跟太太姓了。等女儿回家给太太一说,太太就吃俺的“豆腐”了:“得,人家老美结婚后都有一方改姓的,你就改我的姓,也省得去给别人解释了。倒插门不是也“姓正言顺”嘛”。
经常陪女儿上课,和这老师呆的时间长了,自然会聊聊天,好不容易让她知道在中国女士结婚后是不用改姓的,孩子随妈姓的不多,但并不少见,尤其是大城市教育程度高,男女平等意思比较好的地方。还顺便夸夸咱中国男女平等作得不错吧。人家也是高等教育出来的,立马就觉得这个不错,是对女同胞的尊重。当然也改口给俺“正姓”了。
心情舒畅了两三年,儿子大了,就轮到他上钢琴课了。老师平常上课一对一,和孩子说话都是叫First Name,不用带姓一起,也就没问题了。可儿子第一次的recital,算正式场合吧,同名的孩子又多,自然是名和姓一起叫。倒好,她居然想当然,以为儿子和姐姐一样跟妈姓呢。还好儿子反应过来,知道是叫自己,可让俺坐在下面心里五味杂存啦。。。
当然,那recital的节目单,据说到现在还被太太珍藏着。
正是:
后爹才摘帽,
儿子又调包。
文化差异大,
生活添笑料。
孩子跟娘姓,
事先要想好。
爹娘争平等,
多生方正道。
(二0一0年十二月六日)

所有跟帖: 

很有意思! -九月小狗熊的妈妈- 给 九月小狗熊的妈妈 发送悄悄话 九月小狗熊的妈妈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4/2011 postreply 16:47:3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