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业和中国的整个面貌,经济发展、人的观念等等,都是同步的,还处在原始积累的状态,扑鼻的泥土味、暴力味、教条味。
所以,书里传递的“负面刺激”、教条性告诫等等,欧美童书业也不是没有过,你去看一下五十年前甚至更早的欧美童书,也有很多苍白的训导。还有很多拙劣的故事、小诗,都是让小读者乖乖“做一个好孩子”的。
欧美的好处,是起步早。福尔摩斯时代中产阶级娃娃就有图画书看了啊。这么多年领先真不是白领先的。市场细分之后优势更明显了。
其实,我也不那么喜欢图画书都是政治正确的甜蜜蜜味(尤其是北美的童书)。相比来说欧洲的童书就更能直面不安、困惑和苦痛。孩子的承受力比我们想得要大些,哪怕是打打杀杀、欺凌这些话题,未必不可以讲的。
还有啊,国内原创的好书也不少(当然和欧美日本的比起来还是沧海一粟),你要跟上大部队才能淘到,光靠自己在当当网、书店里找,只怕不太找得到的,上面那样的感叹还得再发一百遍。:)
叶兆言突然捞过界写童话,肯定差劲。现在的作家经常不知道自己斤两。张秋生的就挺好,当然和欧美作家相比还明显的不是市场型的作家。鲁兵也很有特点呵。还有早期的葛翠琳,情节性虽然差一些,但有时候真有Margaret Wise Brown的味道。
清新雅致的童书、童诗,国内都是有的,虽然不多。而且国内的强项在于历史教育(这一点,近年反而退步了),真淘起来,好书也不少,虽然精品还是少。
祝你淘到更多中文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