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蔡美儿的“中国妈妈”想到的

来源: 乐维 2011-01-13 20:48:0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735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乐维 ] 在 2011-05-02 13:04:44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Amy Chua的“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 一文引起巨大反响。这让我想起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是1997年,我在Marquette大学数学系学数学-统计-计算机硕士,专业名字很长,有点怪。教的课除了要学两门数学统计课以外,其它都可以学计算机。来学的几乎就是准备毕业后做计算机的。那年我们选了概率统计作为数学课。上课的学生中只有J是数学Ph. D.学生,其它都是学计算机的硕士生。J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女孩,国内本科就是学数学的。对于一个女生数学好就让人敬佩,加上她还选数学为专业,更是不容易。而且她人也很好,我们这些人数学底子不好,有时候不懂请教她,她都会很耐心地帮助解答。 

我当时和J都是数学TA,在同一个TA大办公室答疑,备课,改作业。有时刚好有空闲,就聊聊天。有一次我们聊起学数学来。当时数学系有几个美国学生,都是想都数学Ph.D.的。J告诉我说,很多年了Marquette数学系还没有一个美国学生通过了Ph.D.的资格考试,中国学生学数学的不多,但却有拿下Ph.D.的。我说:“我们中国人数学是要比美国人好”。没有想到她并不很认同。

她说,美国人来学数学是真的喜欢数学,所以虽然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很多数学不是那么好的美国人也来学,就是因为喜欢。虽然大多数美国人数学不怎么样,但是美国却出了大数学家。

但我还是觉得中国人数学好。除了自己身边的美国学生数学都比较差以为,很多中国学生获得数学奥林匹克比赛金牌,还有我们读大学时候天天宣传的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事迹,让我觉得中国人数学比西方人要好得多。我的解释就是数学只需要一只笔,一张纸,不像别的科学,没有好的实验条件,再好的想法也没有用。

我问J, 陈景润的那个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在数学上价值有多高。J告诉我说,虽然陈景润证明那个猜想非常有难度,但那个难度是数学技巧上的难度,而中国人在数学运算上很强。但从数学的角度看,价值并不是很高。提出这个猜想的哥德巴赫应该具有更重要的价值。与牛顿创造微积分体系比,像是构筑一个大厦的建筑师与增砖添瓦工匠相比,虽然都有贡献,但重要性却大不一样。她常常叹服那些数学大师们令人惊讶的创造力,一个个数学体系就是他们想出来的。她说中国那种反复做题的教育方法是能够培养出像陈景润那样对于数学解题技巧炉火纯青的人,但很难产生能够创建新数学体系的数学大师。

听了她的分析以后,我有点失望,但还是认为她是对的。不过这里让我百思不解的问题就是,我们让孩子花了那么大的劲反复解题,在奥林匹克熟悉竞赛摘金夺银,风光无限,却出不了数学大师。中国从1978年就开始办“少年班”,社会上称之为“神童班”。但如此多的“神童”也没有听说谁在哪个领域里成为大师级人物,到听说有少年班出来的因为一些原因没有拿到博士学位。而很多不是“少年班”的同学,现在做得非常好。

另外一件事发生在去年殷承宗来新泽西演奏时。

我不懂音乐,也不懂钢琴,但小时候听过无数遍他演奏的钢琴伴奏<<红灯记>>,还有钢琴协奏曲<<黄河>>。可从来只在银幕上看见他,没有见过真人,现在机会来了,所以想去看看他。在要去的前几天,碰到一个懂音乐的朋友,他也要去听殷承宗的音乐会,我们便聊起来殷承宗来。他说殷承宗是中国唯一一位可以称得上音乐家的钢琴演奏家。我问为什么?他说,音乐家必须要有自己的作品,如果没有自己的作品,那就不是音乐家,只是演奏家。因为殷承宗有钢琴伴奏<<红灯记>>和钢琴协奏曲<<黄河>>,这都是他的作品。虽然是集体创作,但他是主创之一。照他的意思,朗郎不是音乐家而是一个杰出的演奏家。

我大开眼界,原来音乐家与演奏家的区别在这里。确实,那些我们熟悉的大音乐家,像贝多芬,肖邦,莫扎特,施特劳斯,等等,个个都有很多大家熟悉的作品。

很多年来,中国孩子学钢琴,小提琴的非常多,不论是绝对人数,还是比例都是世界第一。可是我们基本上是在演奏别人的作品,除了极少数一些作品以外,我们并没有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来,也没有创造出音乐家来。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家的,绝大多数人也没有想要孩子成为音乐家。但那些西方音乐家大部分也应该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音乐家,只是后来自然而然就成了。即使只是将音乐作为陶冶孩子情操的一种活动,蔡美儿式的强迫孩子学琴的方法是不是就有好处?枯燥的重复是不是压抑了孩子的天性,窒息了创造力?

前一段有报道说,在全球21个受调查的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在倒数第五。看看我们的教育方法,对这个结果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中国教育在培养一般工程师,科学家方面优势明显。不过出大师级的人物中,西方教育硕果累累。当然有人会说,也有华人获得诺贝尔奖,比如杨振林,李政道,李远哲等。但他们是在中国(或台湾)受的教育,最后是在美国读的研究生,而且在美国从事科研。不能说他们如果不来美国肯定获不了奖,但获奖的可能性会很小,是一个非常客观的推论。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解读海归的戒备心理
  • 大教授的小动作
  • 推荐一部反映美国高中教育的纪录片
  • 退休以后你想怎么过?
  • 难忘的十项全能比赛
  • 所有跟帖: 

    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网络谣言之一 -mooseamoose- 给 mooseamoose 发送悄悄话 (496 bytes) () 01/13/2011 postreply 20:57:46

    绝大部分人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东西!!差就差吧,一辟有要吵个没完,永远没结果的 -Christy_BJ- 给 Christy_BJ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13/2011 postreply 21:06:32

    创造新词 Chuamom 蔡妈妈 -autoland- 给 autoland 发送悄悄话 (117 bytes) () 01/13/2011 postreply 21:10:09

    呵呵,你跟俺的想法一样 -汉代蜜瓜- 给 汉代蜜瓜 发送悄悄话 汉代蜜瓜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14/2011 postreply 00:14:09

    同意。但是,对数学很差的孩子,题海战术还是需要的。 -走出迷茫- 给 走出迷茫 发送悄悄话 (51 bytes) () 01/14/2011 postreply 06:48:25

    一点说明 -乐维- 给 乐维 发送悄悄话 乐维 的博客首页 (229 bytes) () 01/14/2011 postreply 17:20:2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