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骗。中国银行股最近的大涨并非预示着银行业已度过困难时期并摆脱了不良贷款问题。
5月中旬以来,中国四大银行股价平均上涨逾25%,自8月底公布上半财年业绩以来上涨4%。相比之下,去年四大银行股下跌20%,而当时这些银行的不良贷款更少,净利息收益率更高,围绕影子银行业务资产负债状况的监管风险也更低。今年上半年,银行盈利水平进一步下滑,信贷成本继续上升。
这说明中国的坏账信贷周期是在加重而不是缓解。瑞银(UBS)的贝德福德(Jason Bedford)估计,2013至2015年,中国银行业摆脱了高达人民币1.8万亿元(2,700亿美元)的不良贷款,发行了人民币6,200亿元的普通股和优先股。但他估计,这些银行还需要再清理人民币4.5万亿元的不良贷款以控制不断恶化的资产质量,同时还需要再融资人民币2万亿元。
随着利润增长状况恶化,发行更多股票的需求也将更加迫切。中国财务压力日益增大的非上市中小银行已发行了约人民币2,200亿元的新股。比如大连银行(Bank of Dalian)已将人民币150亿元的不良贷款置换为股权,在这个过程中使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Orient Asset Management Co.)成为控股股东。与此同时,该行被迫核销坏账,利润下降95%。
看起来那些公开上市的大型银行最终也将需要进行同样的募股交易。今年上半年,中资银行的年股本回报率降至大约16%。
但对于大型国有银行来说,募股存在一个障碍:相关规定要求不能以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发行股票,这样的规定是为了禁止低价出售资产。
银行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反弹的。在参与沪港通的大陆投资者的推动下,根据2015年底账面价值计算的四大银行平均市净率升至0.8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 0939.HK, 简称:建设银行)的市净率为0.93倍,中国工商银行(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为0.89倍。
因此投资者需注意:如果银行股进一步上涨,其价格将达到账面价值,这意味着募股将突然变成一件可以考虑的事。募股获得的资本或许是解决银行所面临问题的良方,但股权稀释对投资者来说却不是好事。
Anjani Trive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