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全球最佳首席执行长?
根据本刊编辑和记者的评选,《巴伦周刊》公布了全球企业领袖30强的最新榜单。其中20名执掌美国公司,7人领导欧洲企业,还有3人在亚太运筹帷幄。
这份榜单难免主观,但绝不武断。本刊编辑们考察了首席执行长任内公司利润和股价的增长,还有一些不那么清晰可见的因素,例如领导力和行业地位等。上榜的企业领导人都让他们的公司面貌焕然一新,如果他们离职,会令投资者念念不忘。每位入选者都需要在当前职位工作至少3年。
本刊从去年开始评选全球企业领袖30强,去年的大部分上榜者今年继续赫然在列。但有些人因为退休离任而未能入选,例如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 Corp.)的李•雷蒙德(Lee Raymond)和丰田汽车(Toyota Motor Corp.)的张富士夫(Fujio Cho);还有些人因为公司业务发展受挫或增长放缓影响了股价表现而落选,包括利盟国际(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的保罗•柯蓝德(Paul Curlander)和雅虎(Yahoo Inc.)的特里•塞梅尔(Terry Semel)。
新上榜的企业领袖们个个引人注目。来自美国公司的有富国银行(Wells Fargo & Co.)的理查德•科瓦切维奇(Richard M. Kovacevich)、Legg Mason Inc.的雷蒙德•梅森(Raymond A. Mason)、宝洁(Procter & Gamble Co.)的雷富礼(A.G. Lafley)、Whole Foods Market Inc.的约翰•麦基(John Mackey),以及Genentech Inc.的阿瑟•利文森(Arthur D. Levinson)。非美国公司的领袖包括米塔尔公司(Mittal Steel Co.)的拉什米•米塔尔(Lakshmi Mittal)、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Macquarie Bank Ltd.)的艾伦•摩斯(Allan Moss)、日本电产株式会社(Nidec Corp.)的永守重信(Shigenobu Nagamori)、英国零售企业Tesco PLC的特里•莱希(Terry Leahy),以及德国SAP AG的孔翰宁(Henning Kagermann)。
宝洁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家用产品公司,而在雷富礼掌舵的六年里,它也许已经成长为业内经营最有方略的公司了。去年收购吉列(Gillette)之后,宝洁更是如虎添翼。
作为富国银行的领导人,科瓦切维奇独树一帜,重视内部增长,而不是外部收购。他的出色表现甚至赢得了Berkshire Hathaway Inc.首席执行长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赞誉。巴菲特今年第二次上榜。
Legg Mason悄然成长为理财行业的巨人,1983年首次公开上市以来,股价已经飞涨近50倍。在它前进道路上的每一步都洒下了梅森的汗水。
麦基长期执掌Whole Foods,他力排众议,坚持认为天然食品会受到各地消费者的欢迎。十一年来,Genentech在利文森的带领下发展成为全球顶级生物科技公司之一。该公司研制的几种抗癌药物都很畅销,在这些产品的利润推动下,Genentech的市值已经接近1,000亿美元,超过了默克(Merck & Co.)、礼来(Eli Lilly & Co.)、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yers Squibb Co.)和Amgen Inc.。
米尔塔一手创建了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个人财富增至24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五大富豪,与微软(Microsoft Corp.)的比尔•盖茨(Bill Gates)和巴菲特比肩。
在孔翰宁的带领下,德国的SAP奠定了自己全球领先软件公司的地位,向世人展示了欧洲企业也能在以美国企业为主的行业里大显身手。Tesco效仿沃尔玛(Wal-Mart)的薄利多销战略,发展成为英国首屈一指的连锁超市,给想要拓展英国零售市场的沃尔玛带来了沉重打击。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的莫斯在国外鲜为人知,但他领导下的麦格理银行创意为先,在世界各地频频出手收购收费公路等基础设施,影响力不容小觑。
永守重信执掌的日本电产株式会社也是全球市场上名不见经传的企业,该公司生产无刷电机,可用来驱动iPod等电子产品的硬盘驱动器。他本人则是日本最注重股东利益的企业领袖之一。
第二次上榜的企业领袖们有些非常著名,例如通用电器(General Electric Co.)的杰弗里•伊梅尔特(Jeffrey Immelt)、苹果电脑(Apple Computer Inc.)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还有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 Co.)的肯尼斯•谢诺(Kenneth Chenault)。也有些人名气稍逊,比如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的理查德•富尔德(Richard S. Fuld Jr.) 。
ANDREW BARY
(本文译自《巴伦周刊》)
***
约翰•布朗(John Browne)
英国石油公司(BP),自1995年起担任CEO
上榜理由:对投资者的慷慨回报
在金融词典中查查“股东价值”一词,你可能就会发现约翰•布朗的照片。在过去3年里,这位58岁的CEO将400亿美元通过股息和股票回购回报给了股东。他承诺在今后3年里再向股东回报高达650亿美元,总值有望超过1,000亿美元。这几乎是该公司市值的一半。
无论原油市场是涨是跌,布朗都坚持设定资本纪律、财务披露的标准和积极进取的目标。他还冒著各种政治风险在俄罗斯投资了石油资产,并且在最近表现出对中国的兴趣。对股东而言,这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
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
雷诺公司(Renault),自2005年起担任CEO
上榜理由:拯救了两家濒临绝境的汽车制造商
在领导日本日产汽车(Nissan Motor)实现彻底复苏后,52岁的戈恩准备在雷诺公司再试身手。2005年,雷诺公司的运营利润下降了三分之一。
出生于巴西的戈恩──他在去年5月执掌法国雷诺公司帅印,同时仍担任日产汽车的CEO,雷诺公司持有日产汽车44%的股份──已宣布了一项大规模的重组措施。
他的目标是:雷诺公司在不裁员的情况下实现复苏。毕竟,这是法国。戈恩打算将非人工的制造成本减少12%、提高设备使用率、推出26款新车、并将销售扩大到南非、印度、伊朗和韩国。如果有人能做到这点的话,那就是戈恩了。
***
弗雷德•古德温(Fred Goodwin)
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自2000年起担任CEO
上榜理由:动摇了全球银行业的组建方式。
由于粗暴的裁减成本方式和妄自尊大的收购策略,他被称为“弗雷德碎纸机”。但在他的领导下,苏格兰皇家银行不断壮大,利润也不断提高。
从2000年收购国民西敏银行(National Westminster Bank)开始,古德温带领苏格兰皇家银行成为按市值计全球十大金融服务公司之一。最近,他一直忙于组建该集团的投资银行和美国分支机构。
在去年的收益增长17%之后,古德温推出了10亿英镑(17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回报股东,并将股息提高了25%。
***
孔翰宁(Henning Kagermann)
SAP,自2003年起担任CEO
上榜理由:给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点颜色看看
孔翰宁有一个很难超越的目标。作为德国SAP的CEO,他是从偶像级的创建人,有著“欧洲比尔•盖茨”(Bill Gates)美誉的哈索•普莱特纳(Hasso Plattner)手中接过这家公司的。不过他做得不错。
在有著学者风度的孔翰宁的领导下,SAP在全球企业软件市场的占有率提高到47%,几乎是最接近的竞争对手甲骨文公司(Oracle)的三倍。与拉里•埃里森领导的甲骨文公司不同,SAP对各种并购敬而远之,而是通过内部增长推动公司发展。
甲骨文公司可能要等到2008年才能推出下一代基于网页的平台,而SAP却正在著手推出。孔翰宁说:“我们的客户已经可以接触和感受到我们的产品。”没有什么比实质的增长更重要了。
***
特里•莱希(Terry Leahy)
Tesco,自1997年起担任CEO
上榜理由:带领这家英国超市运营商实现大幅增长
当沃尔玛连锁公司(Wal-Mart Stores Inc.)鼓动对Tesco在英国市场的垄断进行调查时,现年50岁的Tesco CEO特里•莱希必须采取一些恰当的措施了。英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商品是通过这家超市连锁巨头售出的,而该公司还有一半的货架空间位于国外,如中欧和亚洲。
莱希一直按照公司创立时制定的“薄利多销”的信条管理著公司。在他的领导下,Tesco的销售额和利润分别从133亿和5.20亿英镑增加到340亿和14亿英镑。下一个目标是:美国。莱希计划在美国西海岸开设便利店,同7-Eleven一争高下。
***
拉什米•米塔尔(Lakshmi Mittal)
米塔尔(Mittal Steel),自1976年起担任CEO
上榜理由:为征服钢铁业承担了巨大风险
印度钢铁大亨拉克什米•米塔尔是个挥金如土的人:据报道他为女儿的婚礼花费了6,000万美元,在法国凡尔赛宫等顶级场所举行了6天的宴会。对他来说,这或许不算什么──米塔尔240亿美元的财富使他成为全球排名第五的富人。他及其家族控制著全球第五大钢铁公司米塔尔近88%的股份。
他通过在哈萨克斯坦和巴尔干等危险地区通过一次次的收购成就了今天的辉煌。该公司对第二大钢铁公司──卢森堡的Arcelor提出主动收购要约就震动了欧洲。现年55岁的拉克什米•米塔尔显然希望成为他预计的这一快速整合行业中的弄潮儿。
***
艾伦•摩斯(Allan E. Moss)
麦格理银行(Macquarie Bank),自1993年起担任CEO
上榜理由:大大提升了陈旧老化的城市基础设施
如果你不幸住在基础设施陈旧老化、预算赤字严重的城市──这种情况在美国并不鲜见──你可能会希望同一家叫做麦格理银行的澳大利亚银行谈谈。比如,芝加哥就向麦格理银行出售了破败不堪的Skyway收费公路的经营权。此举降低了芝加哥的预算赤字,也可能会为麦格理银行及其股东带来可观的回报。
今年56岁的艾伦•摩斯会很自然地构思出这种有创造性的交易。尽管性格温和,他却以获得丰厚回报的大胆创意而闻名。他最近取消了倍受争议的对伦敦证交所(London Stock Exchange)的收购要约。预计很快将诞生另一个宏大的想法。
***
永守重信(Shigenobu Nagamori)
Nidec,自1973年起担任CEO
上榜理由:在你喜爱的所有电器中装上电机
永守重信有充足的理由准备退休,把时间花在修剪盆景上。不过,这位精力充沛的61岁的CEO正在准备让Nidec的销售额在2010年前增长一倍,达到1万亿日圆(85亿美元)。
尽管名气不是很大,Nidec却为世界上许多别具一格的小电器提供著电机。它是微型无刷电机的领头羊,这种电机广泛应用于数码相机、iPods等手持设备中。永守重信1973年在他的院子里组建了这家公司,随后向美国打了无数个电话寻找新客户。此后,他收购了23家公司。对持有Nidec 8%股份的永守重信而言,电机会一直不停地转下去。
***
迈克尔•奥莱利(Michael O'Leary)
Ryanair,自1994年起担任CEO
上榜理由:动摇了欧洲的航空旅行市场
迈克尔•奥莱利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在成功地让Ryanair跻身欧洲最大廉价航空公司的行列后,奥莱利现在正在准备进行另一次大规模地扩张。
通过今后两年在德国的大型攻势──以德国汉莎航空公司(Deutsche Lufthansa)为目标──奥莱利准备让公司的年载客量在2010年前增长一倍,达到7,000万人次。Ryanair还在继续创新,最近推出了降低票价的计划,但乘客需为登记的行李额外付费。
奥莱利给投资者带来了欣喜。在截止2006财年的5年里,利润已增长了几乎两倍,达到3.01亿欧元。
***
尹钟龙(Jong-Yong Yun)
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自1996年起担任CEO
上榜理由:将这家科技业巨头的收入和实力提高一倍
三星电子是不是永远不会停下脚步?在尹钟龙的领导下,三星电子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内存芯片制造商和手机及平板显示屏最大的厂家之一。英特尔(Intel)和诺基亚(Nokia)等竞争者都对它倍加防范。
尹钟龙的宏伟计划是让三星电子的收入在2010年前增长一倍,达到约160万亿韩圆(1,640亿美元),并成为全球电子三强之一。他预计三星电子将有20种产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高于目前的8种。
这家韩国公司面临著韩圆走强(这会降低其出口利润)和人们对其公司治理的持续担忧。不过62岁、将到退休年龄的尹钟龙却并未退缩。该公司的股票走势就像高清电视上的画面一样美丽。
美国企业领袖20强,按姓氏字母排序
CEO姓名 公司名称
Warren E. Buffett Berkshire Hathaway Inc.
Kenneth I. Chenault 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 Co.)
George David 联合技术公司(United Technologies Corp.)
Lew Frankfort Coach Inc.
Richard S. Fuld Jr. 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
Jeffrey R. Immelt 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
Steven P. Jobs 苹果电脑公司(Apple Computer Inc.)
Richard M. Kovacevich 富国银行(Wells Fargo & Co.)
A.G. Lafley 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 Co.)
Arthur D. Levinson Genentech Inc.
John P. Mackey Whole Foods Market Inc.
Raymond A. Mason Legg Mason Inc.
Angelo R. Mozilo 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
Anne M. Mulcahy 施乐公司(Xerox Corp.)
Steven S. Reinemund 百事公司(PepsiCo Inc.)
Glenn M. Renwick Progressive Corp.
Steven Roth Vornado Realty Trust
Bob R. Simpson XTO Energy Inc.
James D. Sinegal Costco Wholesale Corp.
Robert I. Toll Toll Brothers Inc.
资料来源:《巴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