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是靠运气吗?

来源: 华尔街日报 2012-07-09 12:09:18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063 bytes)

自己从没认真考虑过职业生涯中的幸运成分。我回避这个问题,是因为这感觉就像贬低我的努力,承认我的某些──许多?大部分?──事业成功可能是由在我控制之外的环境决定的。但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的《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思考:

Lucy Andersen
安妮•克里默

“运气在每个成功故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故事中,总能很容易地找出一个小转折,正是这个小转折使非凡成就免于沦为平庸结果。”

一直以来我都错了吗?

按照宽泛的定义,运气是偶尔或随机出现、让某人的工作或个人生活受益的东西。这种特别的转折点出现得越频繁,我们就会认为“运气”的重要性越高。

行为与应用管理专家建立了数学公式,以量化这些难以捉摸的变量。但我认为,我们还有更直观的方式来思考职业生涯中的运气。以下是我的看法:

学会在幸运来敲门时认出它

在我工作之初,一次运气的眷顾大大改变了我的职业轨迹。

主修艺术史的我从大学毕业后,在纽约的一家大银行找到了一份职位低得不能再低的助理工作。这份工作并不尽如人意,但是──运气就在此时降临了──在这个共有100名员工的银行办公区里,我紧挨着一位女同事,我的办公桌就在她的前面,之后不久,她就去儿童电视工作室(Children’s Television Workshop)工作了。

当我打电话给这位前同事问她是否愿意与我谈谈她的新工作时,她提出她需要一位秘书──在70年代末仍然这么叫──并当即雇用了我。(第一个职业生涯的幸运时刻。)

当然,我无法影响银行将我安排在哪个位置。而且我并不是那种做事非常积极的人,给前同事的这个电话未见得我就肯定会打。但这两件事加在一起,恰巧将我引上了儿童媒体工作之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我人生中干得最有激情的工作之一。

做好迎接运气的准备:

我们选择如何看待生活中的运气,与我们将世界看作半空的杯子还是半满的杯子紧密相关。在《思考,快与慢》中,卡内曼提供了他自己的事业成功公式:

成功=运气+天才

巨大成功=多一点的天才+许多运气

但对于没有任何与生俱来的天份的人来说,我个人总结出的职业成功公式是:

合理的成功=运气+准备

(我并不是第一个有这种想法的人。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曾有格言“勤奋是幸运之母”,一个世纪以前,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也曾写下名言“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但学会如何将这个想法用于实际需要实践。

我非常努力地干着秘书工作(见第一个职业生涯的幸运时刻),因此当第二个职业生涯的幸运时刻降临时,我已经准备好了。雇用我之后没有多久,我的上司被解雇了,我得以接手她负责的重要工作。

20世纪70年代末,在办公室里坐在一位即将离开银行去电视台工作的年轻女士面前(当时部门里有三个人坐在她面前)的几率有多高?并不高。而当我刚摸清门道时,那个人就被开除,让我得以快速晋升的几率有多高?接近于零。

但在这两个例子中,我都意识到了幸运时刻的降临,更重要的是,我抓住了这些机会。

在《选择卓越》(Great by Choice)中,吉姆•科林斯(Jim Collins)研究了努力工作与运气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是磨练提高了运气的几率。对此我完全同意。

(顺便一提,我并不是唯一一个认为随机座席安排是自己职业生涯中最幸运的转折点之一的人。看看《谎言家的纸牌》(Liar’s Poker)的作者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在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吧。)

记住,看上去像霉运的并不一定是霉运:

但我们不可能一直幸运。1996年,我丈夫丢掉了在一家纽约杂志社的主编工作──这是一次无比糟糕的霉运。

当我丈夫在纽约街头徘徊,试图想清接下来该干什么时,他的手机响了。电话是他10年前遇到的一位文稿代理人打来的,对方要求:(1)由她做他的代理人;(2)让他写一本“大作”。

于是,42岁那年,他成为了一名小说家。几年后,他的第一本小说发表,当他等着接受一家纽约公共电台节目采访时,碰巧看到一块公告板上的招聘广告。他得到了那个职位,这造就了Studio 360这档每周在全国播出的艺术与文化节目。差不多13年后,他仍在主持这个节目。

我丈夫幸运吗?是的。但如果在他丢掉纽约杂志社工作的那天问他这个问题,他不会这么回答。

我幸运吗?是的,我认为我也很幸运。或者说,我或许只是知道在幸运来敲门时把门打开。

读者们,你们的生活中有过改变事业轨迹的幸运──甚至是不幸──时刻吗?在你的个人生活中有过这种时刻吗?你们是如何处理坏运气的呢?

Anne Kreamer

(安妮•克里默(Anne Kreamer)是《职场情绪管理》(It’s Always Personal: Navigating Emotion in the New Workplace and Going Gray: What I Learned About Beauty, Sex, Work, Motherhood, Authenticity, and Everything Else That Really Matters)一书的作者。她的下一本书《计划C》(Plan C)讲的是21世纪中每个人都需要的前所未有的职业适应能力。)

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供稿并保留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