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美中关系 要胡萝卜还是大棒?

来源: 华尔街日报 2011-11-21 10:33:12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000 bytes)
Ralph Alswang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参加本次专题讨论会的道格拉斯•德沃斯(左)、马云(中)和盖尔•凯利(右)。德沃斯说:我们需要有耐心,要一步一步地走。

 

中关系被普遍视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但它充满了各种失衡与矛盾。《华尔街日报》的班安祖(Andrew Browne)主持了一场专题讨论会,谈怎样加强世界最大债务国与最大债权国之间的工作关系。

马云(Jack Ma),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 Group)董事长

盖尔•凯利(Gail Kelly),西太平洋银行(Westpac Banking Corp.)CEO兼董事总经理

道格拉斯•德沃斯(Douglas DeVos),安利(Amway Corp.)董事长兼联席CEO

以下是经过编辑的谈话摘录:

平和方针

班安祖:作为驻华记者,我们对于在华外企所讲的惊悚故事早已司空见怪。知识产权盗窃是第一大抱怨。除此以外还有强制性技术转移,司法系统大门紧闭,以及腐败问题等等

严格地讲,我们团队并没有忽视这些问题。但我认为可以这么说,我们对中国的报道是相当平和的。我们高屋建瓴,不厌其烦地探讨双赢的解决办法,比如合作,比如学习。

其中最大的政策启发在于,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大的信任平台。

德沃斯:这是基于行家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开创的一种世界观视角:要么我们在每逢有事情出现的时候就针对一些非常短期的问题展开针锋相对的讨论,要么我们发展一种长远的、和谐的关系。而你们团队说,要选择后面一种。

 所以我们觉得首先需要建立一种战略框架。“双边投资条约”这个术语是提出来了,但不完全准确。或许应该是“经济合作协议”之类的东西。应该是我们两个国家之间的某种东西,因为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或另外某个国际组织本身都不适合我们用于解决富有挑战性的长远问题。

感觉这种关系或协议当中需要包括某些原则,这些原则将是长远的,从一届政府到下一届政府都不会改变。其中应当有争端解决程序,以便能够迅速解决争端。

我们需要有耐心,要一步一步地走。我们不会明天就解决所有问题。必须要根据规则来解决问题。我们需要东西记在纸上,这样就能够讨论白纸黑字的东西,而不是我们道听途说的东西。

然后纸面上的东西还需要能够付诸行动。你看第三条建议,也就是设定目标。如果我们要一步一步地取得进展的话,就需要能够行动,能够量度。

马云:我要讨论的是美国应当怎样吸引中国的更多投资。美国还应该吸引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企业家──他们行动更快,严酷环境中也能创造就业。

当你到中国时,面对中国的环境以及在和中国政府打交道时你会碰到同样的问题。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企业也有问题。许多进入美国市场的民营企业,比如像我们,不知道如何处理税收问题、政策问题,也不清楚我们该做什么。

所以应该设立一个类似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那样的组织。经济发展局能够帮助所有进入新加坡的外国投资者。中国也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组织,能够帮助所有来华的外国投资者。我们的建议是,美国应该设立类似组织,以方便到美国的外国投资者。

双赢关系

凯利:第四个问题与互惠互利有关。我们是在建立信任关系的框架下谈论这一问题的。马云刚才也大致讲了一下。我们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理念开始这一话题,但我们决定改进这一理念。

在构筑信任关系的的大背景下,我们选择使用“双赢”等字眼。此事的核心是双方认识到这需要耐心。需要一方试图理解另一方的观点。当然这种互惠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是认识到每个国家的强大对另一方有利。具体来说,中国在国内倡导一个以消费为基础的强大经济,促进中产阶级的强大并推进更多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对美国有利,因为这能促进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并给美国创造就业机会。

从这种互惠关系引申出的建议中有一点特别值得关注,这就是设立特定行业工作组。有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层面能够促成的结果并不多。我们都知道,企业更注重结果,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更为实际、务实。

四大建议

1.构筑信任的全新框架

通过经济合作协议建立一个构筑信任的战略框架。追求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长期安排,以解决商业、教育和文化中的利益问题。

2.构筑一个方便投资者的途径

建立一个完整的服务机构以吸引外界对美国的投资;设计相关流程以帮助外国投资者更好地在美国公共和私营部门间摆渡;美国应该学习中国方便投资者的做法,以吸引资本。私营部门应该在更多实际问题上和政府紧密合作。

3.为源自中国的直接投资量设定一个目标

美国应为每年从中国吸引的直接投资设定2, 500亿美元的目标。

4.强调双赢才会成功

美国应该欢迎来自中国的投资,但必须强调互惠互利对美国企业的重要性,以凸显双赢的可能性。特定行业工作组可以持续施压,以确保中美两国的变革。中国应该进一步促进国内消费,以便为美国商品提供市场。所有这一切将有助于化解汇率争议、贸易准入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引发的短期紧张局势。

ANDREW BROWNE

 中文网络版供稿并保留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