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是基因决定的吗?

来源: 华尔街日报 2011-10-27 10:24:02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639 bytes)

个3岁的小朋友拿到了六套彩色贴画。

Getty Images
儿童是利他的吗?研究结果显示,答案似乎是肯定的,部分原因或许可归结为基因。

然后有人告诉他,这些贴画你可以全拿着,也可以分一些给一个你不认识的小朋友。他一张贴画也没有。那么你是想把所有贴画都留给自己,还是想分一些给一个你不认识的小朋友呢?

这是近期以色列一个游戏室(同时也充当社会科学实验室)里进行的一次实验的基本方案。一名幼儿教师扮演起研究者的角色,让136名3岁和4岁的儿童逐一走进游戏室,试图利用孩子们无心的回答来给行为科学的一个热门议题带来一些启发。这个议题是:儿童是利他的吗?

研究结果显示,答案似乎是肯定的,部分原因或许可归结为基因。这项研究于上月发表在网上科学期刊PLoS One网络版上。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儿童选择把一套或几套贴画分给素不相识的孩子──对他们而言,对方只不过是一个没有贴画的孩子。男孩和女孩的慷慨程度没有明显差异。

许多不愿意把贴画与他人分享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的AVPR1A基因存在变异。该基因的功能是调节大脑中一种与社会行为相关的激素。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基因变异与分享意愿的显著下降存在关联。

到目前为止,有关儿童利他性的研究还是很有限的。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年龄较小的儿童慷慨程度也较低。专业指导书《儿童心理学手册》(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称,在决定是否帮助别人时,年龄较小的儿童似乎会比年纪较大的儿童更多地权衡自己付出的代价,而较少考虑从中获得的益处。

 但总体而言,儿童表现出的利他性水平还是超乎多数成年人的想象。《儿童心理学手册》编辑、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艾森伯格(Nancy Eisenberg)称,如果家长觉得2岁的孩子不可能对人慷慨,他们就不会尝试鼓励这种行为。

PLoS One近期还刊登了一篇由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科学家撰写的论文。通过实验研究(实验的一部分内容是考察婴儿对心爱玩具的分享意愿)发现,15个月大的婴儿已经有了公平意识和利他意识。

社会科学家称,基因或许对人们的分享意愿有一定影响,但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环境影响似乎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对家长很有用处,因为就连还不会说话的小孩子似乎也有能力理解和模仿关心他人和慷慨大方的举动。

正面的心理强化有助于培养慷慨行为。看到一个孩子表现得慷慨大方时,家长应该克制给孩子物质奖励的冲动,仅在口头上表扬孩子的品质和行为。艾森伯格博士说,与给孩子买个玩具相比,如果你对孩子说他是个大方的人,他下一次表现慷慨的可能性会更大。

慷慨是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进行的大脑成像研究显示,如果一个人有慷慨举动,或者被人描述为一个慷慨的人,此人大脑中所谓的“奖赏回路”(reward circuitry)就会连通,促使大脑释放出多巴胺之类与正面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

以色列的研究提到,把属于自己的东西给予他人时会产生快感,而产生快感的能力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基因。基因AVPR1A调节一种与人际交往和利他性等社会行为相关的激素。研究人员称,这种基因产生的作用因人而异,因此利他行为可能无法让每个人都产生快感。

研究人员指出,当人变得成熟,形成更强的道德和公平意识后,慷慨程度往往会随之提升。

在参加贴画分享实验的136名儿童中,有两个孩子表现特别突出:他们要把所有贴画都送给别人。以色列希伯来大学(Hebrew University)心理学家、该研究论文第一作者阿维农(Reut Avinun)称,在访谈中(访谈有录像),其中一个孩子被问及把所有贴画都送人的原因时,他回答说,这样你就会觉得开心。

研究人员称,应该对这些孩子进行追踪调查,直至他们长大成人,以了解慷慨与成功是否存在关联。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慷慨行为科学项目负责人史密斯(Christian Smith)举例说,可以看看那两个把所有贴画都送给别人的孩子将来会不会成为圣徒或是烈士。约翰•邓普顿基金会(John Templeton Foundation)近期向该项目捐赠了500万美元,以促进全球范围内有关慷慨行为的研究。

多数探索慷慨行为根源的研究都是在成年身上进行的,目的在于对一些行业的潜在应用有所启发,比方说,慈善行业希望能够更好地说服人们捐款和提供志愿服务。研究发现,在现金分享实验中(活动与以色列儿童实验相同,只是把贴画换成了现金),有70%左右的成年人选择与他人分享。研究人员经常使用这种被称为“独裁者博弈”(Dictator Game)的实验。在“独裁者博弈”中,参加者扮演独裁者角色,由他来决定怎样把一定数量的钱在自己和一个接受者之间分配。他并不认识这个接受者,因此也不可能会指望他给予回报。

一般来说,在儿童参加的实验中,父母、兄弟姐妹和其他熟人都是不在场的,以断绝孩子期待某种奖励的念头。实验考察的是儿童与一个他们根本不会谋面的孩子进行分享的意愿。

伊曼纽尔学院(Emmanuel College)的心理学家贝嫩森(Joyce Benenson)针对英国4岁、6岁和9岁学童展开的大规模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与给予意愿之间高度相关。贝嫩森在2007年发表在《进化和人类行为》(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贫困儿童做出慷慨举动的几率较低,因为贫困与社会化实践中的诸多差异存在关联,比方说,他们与不熟悉的成年人互动较少,并且对暴力有更多的体验。

社会科学家指出,尽管研究已经在小孩子身上发现有关利他性的证据,但与成年人一样,儿童的利他性与利己性也差不多是各占一半的。参加以色列实验的136名儿童中,愿意分享一张贴画的组群人数最多,其次是一张贴画也不愿给别人的组群。有二十二名儿童愿意把多于一张的贴画分给别人。

伊曼纽尔学院的贝嫩森博士仔细阅读了以色列的研究后说,她不想给那些愿意从六套贴画中拿出一套分给别人的孩子套上光环。她说,就连3、4岁的孩子也知道,如果某样东西你有六个,那么拿出一个分给别人其实对你没什么影响。

Kevin Helliker

中文网络版供稿并保留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