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大萧条80年后再来一次?

编者按:这是自萨姆特堡战役(译者注:美国内战爆发一役)以来美国所经历最糟糕的事情。1929年10月,华尔街陷入崩溃,推动美国经济陷入了大萧条。大萧条给美国经济和精神带来了严重冲击,影响了三代美国人。80年后,美国正在努力走出另一次崩溃后的严重后果,《华尔街日报周日版》两名撰稿人就此进行了辩论,分析了萦绕在所有人心头的问题: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切又卷土重来了吗?

正方:撰稿人Brett Arends


市场和经济看起来没有今年早些时候那么糟糕透顶。在一系列激进的宽松货币政策之后,这也本该如此。

但这不代表好日子又回归了。

如果你想征求更多意见,就别去看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不妨看看其他三个市场:债市、黄金和美元。这三个市场都亮起了黄灯,或是红灯。

以债券市场为例:美国国债收益率已经下跌至历史低点。30年美国国债收益率略高于4.2%,明显低于长期平均水平。这通常是预示未来面临艰难时刻的强烈信号。我们几乎不可能将这种情况和从股票市场看到的经济迅猛回升的向好情况联系起来。

与此同时,美元已经在全球市场急剧下滑。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元一直是全球经济的基石,但目前其信用正在迅速下降。难怪黄金正取而代之,价格不断飙升,连创新高。

这些不祥迹象应当不会让我们感到惊讶。尽管华盛顿和华尔街是一片欢欣鼓舞,但我们几乎还没有开始解决当初导致我们陷入危机的基本问题。

美国人(还有很多其他西方人)正在大举借贷。与美国经济规模相比,美国的债务水平正高得离谱。

美国的政府、企业和普通家庭都面临着这个问题。30年前,美国家庭的平均负债大概相当于32个星期的收入,如今则是相当于59个星期的收入。

这就是为什么对比此前经济衰退的举动变得意义不大的原因。美国走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初经济衰退的时候,当时经济拥有更为强劲的资产负债状况。家庭和企业借款和支出的能力也更为强劲。

上一次美国在背负沉重债务负担的情况下试图走出严重经济衰退的情况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

此外,美国经济还面临着进一步的忧虑。不管你怎么看,事实上,美国中产阶级收入增长跟不上通货膨胀的情况已经有30年了。

美国经济一直在空洞化: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转移至海外,为了保持经济增长,过去六十年美国背负了越来越多的债务。

当前的实际失业率正处于历史高点。失业数据只反映了问题的一部分。如果你再考虑数百万因为找不到全职工作而只能兼职的人员,还有那些已经放弃求职的人员,那么美国每六名工人中就有一个属于失业和就业不足。

这些情况加剧了一场远未结束的住房危机。实际上,情况看起来是每况愈下。抵押贷款违约和止赎前拍卖的情况正在不断上升,而不是下降。这将使得更多的房产进入市场。未来两年还有巨额的重设过的抵押贷款将到期。

问题是,在此次经济复苏中,我们可能也无法对资产价格日益走高抱有过多期望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住房价格按照长期标准来看非常便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股市和债市价格也是如此。唯一的走向就是上涨。

现在这些资产定价合理,债券价格甚至过于昂贵。因此,我们很难看到像过去那样,价格不断上升的浪潮轻松推动所有资产走高。对比此前二战后衰退的举动再次显得意义不大。

简而言之,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对此次经济复苏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反方:Dave Kansas

过去几个月,不少经济学家甚至一些决策者纷纷宣布大萧条结束。相关数据佐证了这一观点。主要指数上扬,房屋销售好转,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预计也会为正。

然而,唱衰者也不会偃旗息鼓。股市的上涨被嘲弄地称为“熊市反弹”。经济或许有所好转,但很快就会再度陷入衰退。就业状况只会恶化。

没完没了地咕哝着黑暗前景的那些家伙认为,我们陷身于大萧条的重演之中,那是一个充满黎明假象的时代。

唉,拜托!

别搞错了:当前的低迷几乎肯定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高失业率、因房价崩溃而损失的个人净资产、节节下滑的股市,这一切令本轮低迷对许多人来说都痛苦万分。

一年前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崩溃之后,低迷就从金融系统蔓延开来,从那时起,人们就翻来覆去地将本轮低迷与上世纪30年代进行比较。在那次股市大崩盘80周年之际,这样的比较很可能愈演愈烈,虽然本来不应如此。

大萧条期间,逾1万家银行倒闭。人们对银行挤提司空见惯,对于圣诞经典影片《美好人生》(it's a wonderful life)中关键的银行挤提场景早已有了本能的了解。

自2008年以来情况如何?仅有125家银行倒闭。

大萧条期间,股价自1929年崩盘后三年里下跌90%,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30%。相比之下,当前股市在反弹前较2007年高点下跌55%左右,GDP降幅不到5%。

最近的数据表明经济正在好转。预测者已经宣布衰退结束。主要指数自4月以来逐月上涨。股市较低点上涨50%左右。公司利润预期上扬。领取失业救济人数自3月以来减少13%。消费者节约开支、增加储蓄。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不久前宣布,就业和资本开支好转……公司的自我约束似乎看起来减少了过剩,为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打下了基础。

其实只有一点美中不足:就业状况。

9.8%的失业率处于20年来的最高水平。已有逾700万人失业,大多数经济学家预期,在经济恢复增长的同时,2010后就业状况还将恶化。这些数字不如人意,但还没糟糕到30年代失业率高达20%的程度,虽然几十年来衡量失业的标准已经出现变化,难以进行对比。

我们一点也没达到30年代那种充满失望和破坏的程度。过度地将现状与30年代进行对比,唯一从中得到好处的是债券投资者、黄金投资者和罐头食品生产商。

可别上当啊。

Brett Arends / Dave Kansas

中文网络版供稿并保留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