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类股本月下挫了17%,原因很简单,投资者已经丧失了对银行与经纪公司的信心。
人气低迷的另一个迹象是: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与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目前股价只相当于帐面价值的将近80%,而被认为银行巨头中最为稳健的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股价也只是大致相当于帐面价值。许多规模较小的银行目前股价还不到帐面价值的一半。
银行业要怎样才能赢回投资者的信心?储蓄和贷款危机带来的一条教训是,那些未能迅速承认问题并采取有效对策的公司将付出惨重代价。截至目前,已经有太多银行连续几个季度公布了逐渐增大的损失,并相继宣布增资。
然而,监管部门尚未采取足够强硬措施,迫使银行迅速冲减资产。而且,目前也没有足够的银行愿意低价售股,以提振资产负债表。
正是由于不愿承认这两个现实,才导致了目前银行、潜在投资者、政界人士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有监管部门参与的对两条解决之道的讨论。两条途径可能都有助于解决问题,但这样的援助需要付出代价。而且目前也不清楚,如果没有这些方案,金融体系是否就不会自行恢复。
第一条途径是针对私人资本投资入股银行的监管规定,第二条则是从银行合并的相关规定下手。
银行业监管部门规定,如果一家私人资本运营公司收购一家银行超过25%的股权,那么该公司将被视同于受到完全监管的银行,而这是凯雷集团(Carlyle Group)或百仕通集团(Blackstone Group)等投资者绝对不愿接收的。降低投资规模也于事无补。只要持股比例在10%-25%,投资者就必须与监管部门达成协议,同意不插手银行管理层。而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入股银行是希望获得银行的控制权。
私人资本运营公司称,这些规定已经过时,阻碍了它们向陷入困境的银行施以援手。但制定上述规定也是有原因的。这些规定是为了避免一家公司控制银行后,通过银行向公司其他投资提供贷款,使银行实际上沦为该公司的超级信用卡。
而既然银行业依赖于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例如存款保险这样的变相补贴),纳税人就有权受到这样的保护,监管机构的规定就该防止私人资本运营公司掌握银行控制权。
与此同时,调整任何规定都可能导致不公平竞争,使得不受监管的私人资本运营公司能够与受到严格监管的银行或公众投资者展开不平等的竞购。
而且,这些规定的约束力也已经比刚制定的时候有所削弱。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可以组建单独的银行控股公司,用于收购银行。JLL Partners去年12月就是这么做的,当时该公司组建了一家受监管的实体,以此收购了几家德州银行。
监管部门还必须考虑到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到底有多少资金能够投向银行业。为了使投资获得成功,这些公司通常会使用巨大的杠杆比例;而这在银行业是绝对不允许的。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估值跌至谷底,银行类股才会变得诱人。
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关注。银行一直在抱怨,监管规定使得实力强劲的银行难以收购较弱的同行。银行通常不需要对旗下许多资产进行标价,尤其是旗下贷款组合中的大部分,即使市场已经崩溃。但如果一家银行收购另一家,收购方必须以当前市价标注出售方的资产价值,即使这些贷款仍在流动。这就会给银行造成损失,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达不到监管要求。
银行业抱怨,这使得它们难以进行交易。但这种抱怨实际上忽视了银行业目前困境的一个重要根源,即缺乏投资者的信任。投资者在抛售银行股票时,实际上起到了银行合并交易的作用,即便银行保持了资产稳定,其资产价值也会下降。当一家银行股价只有帐面价值的一半时,投资者就是在说,该银行的资产只有银行所宣称的一半价值。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承认的损失更接近于投资者认为会证实的规模。除非银行接受住房市场不会奇迹般地恢复正常这一残酷现实,否则银行股价与帐面价值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造成银行资本不足的并不是私人资本投资者或是银行认为的不友好的监管规定。真正原因是银行还不够坦白承认损失,因此无法重新获得投资者的信任。对症下药可能是痛苦的,但这最终会治愈银行体系的痼疾。
Peter Eavis / David Reilly
中文网络版供稿并保留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