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天平山
白云寺·范仲淹·御碑亭·白云泉
你可以从天平山顶 俯瞰远眺苏州城区的林立高楼 和山下的民居村舍
海市蜃楼 牧野田园 皆入画卷
天平山在苏州城西南约15公里的地方,是典型的郊野山园。
天平山形成于距今1.36亿年前的造山运动,山体为钾长岩花冈石组成。实乃冰川遗迹。当地壳隆起为山时,地层的一部或数部上下错位或扭曲,天平山的断层倾斜幅度较大,近于垂直。天平山也有很多的奇石,经亿万年风雨冻曝,风化部分剥落,残存坚硬部分森然耸立,奇石嶙峋,奇峰怪石有卓笔峰、奇峰、护山奇石、一线天(又名龙门)、二线天,三线天,飞来石、五丈石、卧龙石、回音谷、印石、鹦鹉石、头陀崖等,危耸峭峻,似封建时代大臣朝见皇帝用的附笏一样,人称“万笏朝天”。
“千峰万峰如秉笏”,“万笏皆从平地起;一峰常插白云中”
❀ ❀ ❀ ❀ ❀ ❀ ❀ ❀ ❀ ❀ ❀ ❀ ❀ ❀ ❀ ❀ ❀ ❀
沧浪亭是苏州历史最悠久、文化内涵最深,同时也是唯一以“亭”命名的园林。
沧浪亭
“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 广陵王 钱元璙 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
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
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
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
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
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南宋初年(12世纪初)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
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
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
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郁森,
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 ❀ ❀ ❀ ❀ ❀ ❀ ❀ ❀
沧浪亭记 宋 · 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 ❀ ❀ ❀ ❀ ❀ ❀ ❀ ❀
沧浪亭 宋 · 欧阳修
子美寄我沧浪吟,邀我共作沧浪篇。 沧浪有景不可到,使我东望心悠然。
荒湾野水气象古,高林翠阜相回环。 新篁抽笋添夏影,老枿乱发争春妍。
水禽闲暇事高格,山鸟日夕相啾喧。 不知此地几兴废,仰视乔木皆苍烟。
堪嗟人迹到不远,虽有来路曾无缘。 穷奇极怪谁似子,搜索幽隐探神仙。
初寻一径入蒙密,豁目异境无穷边。 风高月白最宜夜,一片莹净铺琼田。
清光不辨水与月,但见空碧涵漪涟。 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
又疑此境天乞与,壮士憔悴天应怜。 鸱夷古亦有独往,江湖波涛渺翻天。
崎岖世路欲脱去,反以身试蛟龙渊。 岂如扁舟任飘兀,红蕖绿浪摇醉眠。
丈夫身在岂长弃,新诗美酒聊穷年。 虽然不许俗客到,莫惜佳句人间传。
===================================
【2012】
【2012重游苏州共 ①②③④集 音图文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