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朋友在邮件里向我推荐这篇文章,可惜在邮件里看不到法国画家乔得
龙的中国水墨画,赶着到《华夏快递》去看原文和画。喜得十一他的
水墨画,趁元夕尚未过,赶快把它转贴上来,借以圆我的思乡之情。
我把原文里的绘画变换了一下位置,作为插图,放于佚名的文字间。
另外我修改了文中所有阿拉伯数字所代表的年份等,还是比较喜欢运
用中文的数字表达法用于文章中,也因此使排版好看一些。希望朋友
们不介意我这样信马由缰地编辑它们。
祝朋友们元夕万安!
娓娓写于零九年上元节之夜/>
我很喜欢法国画家乔得龙的水墨画。一是因为是他的西方画的功底很
深,他在中国水墨画上加上了立体透视和柔和的明暗效果,这种中西
结合的手法极具感染力。他没有用过大的反差,用墨浓淡相宜,保持
了中国水墨画的清淡、飘逸的风格。他的画的边缘都是淡化消失的,
很自然。/>
还有是因为他的取景非常别具匠心。他所选的小景很像一个小孩子的
注意力,其视觉只能观察到这么多,但是足以。其中的几个院门口的
小景,正是我儿时视觉记忆的真实写照,令我惊讶不已。我小时候曾
在绒线胡同住过。在我的记忆中,当时的院门是深红色的,表面有铆
钉突起,中间是一个黑色的花瓶形状,门从中间打开时花瓶就分成左
右两半,门后有木头门栓,门廊很宽敞,是有屋顶的,尽头是深绿色
的木屏风。门口有门槛,左右两个磨损的石雕门墩和两个平台,还有
石条台阶,台阶两侧有像滑梯的斜面。/>
东绒线胡同离中山公园,人大会堂,西单商场都很近,生活方便,但
它又是一个非常僻静的街道,比一般的胡同要宽很多。我从两岁到十
一岁住在那里。在我混沌的儿时,曾经在那大门口度过了很多时光,
从台阶上往下跳,把把斜面当滑梯,站在石雕门墩顶上,在平台上看
小人书,玩箉,拍洋画,看行人,等卖冰棍的人来,看卖小金鱼人的
鱼挑子,当保姆被小贩们吆喝出来,和他们有生意时,我就有热闹看
了:看磨刀人磨刀,看锔盆人锔盆,看修雨伞的人修伞,看修搓板的
人把搓板的槽挖深…最兴奋的要数站在平台上起看从天安门游行后疏
散的人群最热闹,彩旗飘飘,服装鲜艳。每个星期天我乘校车回学校
时经过家门口,看亲人和玩伴在门口平台和台阶上向我招手告别,是
离家的伤感之中最后一个安慰的景点,羡慕煞那些住在家里的孩子,
知道了人的命运是不相同的。/>
直到看到乔德龙的画与解释,我才第一次知道知道门口这如此熟悉平
台曾经是上马石,在门外石墙上有一个孔,我和哥哥始终没有猜出是
做什么用的,现在终于明白了是拴马用的。记得临近的一个胡同叫拴
马桩,那边有一个小学叫拴马桩小学。在一个小孩的头脑里,从来没
想过拴马桩是什么意思,只觉得这名字不很现代,更不洋气,特别听
到是老北京人的叫法,觉得那不是一个很好学校。/>
从法国画家乔得龙的画,我第一次感官的认识到北京曾经是如此富有
的城市,这么多的人可以骑马,乘马车,家家门口有拴马桩,上马石。
只记得在五十至八十年代我所生活的北京是一个极端贫瘠的城市,市
民生活极其简朴,不仅收入微薄,无法消费,更有消费即浪费,浪费
即犯罪的观念,全民被洗脑,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个人只维持最基本
生存,每人只有几件简单的旧衣服,除去简单床铺桌椅,几乎人人家
徒四壁,那时我还以为北京比万恶的旧社会时要强百倍。后来读到北
京过去曾是一个富有的城市,但没有形象的概念。记得见过不少东城
官家大院,规模很大,布局非凡,很多已经变成大杂院,一个院子住
几十户人家。心想这只是旧时少数官人的生活而已,没想到北京曾有
这么多的人家可以拥有或接待马匹。想象人们骑着马或乘着马车神气
地走在街上,去店铺,做生意,访亲朋,有自己的尊严和气派,北京
一定是透着富裕和生气的。我很感谢这个外国画家使我重新认识了我
的故乡北京。/>
两年前我带老公回国去看我的故居,一是怀旧,二是让他了解我的过
去。到了故地,发现人大会堂以东的旧建筑已经拆了一大片,建了一
个蛋壳音乐厅。幸运的是绒线胡同是幸存的最后一条街。两个拉三轮
车的人要我们上车游胡同,先拉了我们到故居门口,失望的是,红漆
门、台阶和平台都已消失,被两扇大铁门代替。看来是因为后来的住
户嫌旧门不够大,给拆掉了。大铁门没上漆,变面不平,形状不正,
锈迹斑斑,非常难看。灰色的房子和院墙年久失修,从外面看上去很
旧,很破落。虽然有点失望,但因终究曾是家,心情还是很激动的。比
起我另一住处如今已埋葬在一个立交桥之下根本无法怀旧要强。我的
另一处家已变成了大杂院,在院子中间凭空又起了一排房,加上到处
是简陋的自建厨房,拥挤破落像难民营,无法怀旧,只能凭吊。/>
这里起码故居还在!我们想进去看看,敲门后有一对中年夫妇看门,
说是部队住处,不能有陌生人进入。好说歹说,让我进去,老公被拒
之门外。院内房子的骨架还在,屋前的廊子也还在,都维修过,要比
从街上看好得多。有几间房子被打通了,我三岁时和保姆住过的一间
东屋变成了锅炉房。院子里原来有几个花坛是我小时候的玩耍天堂,
好奇的我天天钻在里面揪花折草,各种花儿却总是常开不败。现在花
坛夷被为平地,院子显得十分空旷。旁边一个不知何时盖成的红砖高
楼矗立在天,虎视眈眈的居高临下,把整个院子一览无遗。
出来后,为了让老公看看附近的北京胡同,我们坐上两个胡同游的人
的车继续走,刚一上车,一个车座被我老公一屁股坐塌,发现是纸板
做的。我只得和老公换位,我体重轻,坏的纸板座位还能勉强支撑我。
这回老公小心翼翼地坐下去。这两个人拉我们只走最窄最破的胡同走,
一路全是违章建筑,告诉说是“十八弯儿”,转来转去啥也没看到。
后来停在一个背静的地方与我们结账,要八百块钱。我虽不懂行情,
可也觉得不对,与他们争执起来,旁边有几个事先等在那里的同伙帮
他们敲锅边,气势汹汹,说人家蹬车出苦力,不能少给钱。老公要报
警,但不知号码。后来我被他们缠的烦,给了五百块走人,心想以美
国人力标准算不觉得太亏。走出胡同,到了天安门广场,我们看到很
多正常的胡同游的三轮车停在那里,明码标价是二十块,才发现他们
是没有执照的黑车,不敢走有景点的大胡同,只在没人的小胡同转,
还狠狠敲诈了我们一笔。他们一开始就打听我出国多久了,以了解我
是否好骗。/>
后来,老公说对我说:“我很佩服你。你小时候住的房子这么差,长
大的地方环境这么不好,你还能成长成一个出色的人。”他的话让我
哭笑不得,不知如何对答。/>
夏尔·乔得龙(Chauderlot),法国画家,一九五二年四月十五日出生于
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出身艺术世家,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西班牙人。
十一岁起在法国波尔多开始习画,但在大学期间主修的专业却是法学
和政治学。一九九零年起,他果断放弃了长期从事的工作,全身心投
入到他所挚爱的艺术创作中。一九九三年,他至中国定居,创作生活
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他的水彩画创作独树一帜,摈弃了色彩,
借助中国画的工具(毛笔和墨汁),只以黑白两色表现大千世界。/>
乔得龙是法国巴黎马莱斯艺术家协会会员。乔得龙先后举办了二十余
次个人画展,包括在北京、上海、香港和澳门的画展。他赢得的主要
奖项包括:十二次绘画比赛第一名,第三十八届贝济耶国际画展金奖,
艺术、科学与文学银质奖章,“法兰西功勋与奉献”银质奖章,第八
十一届巴黎冬季沙龙特别荣誉奖等。他的作品被法国波西博物馆等收
藏。
作者:佚名
/>/>
乔得龙的水墨画 文/佚名
所有跟帖:
•
很有意境阿~~~妙不可言~~
-阿尤-
♂
(0 bytes)
()
02/10/2009 postreply
00:42:01
•
谢谢阿尤,艺术无国界,特别是用了中国水墨的画法。
-娓娓-
♀
(0 bytes)
()
02/10/2009 postreply
09:56:26
•
充满意境,谢谢娓娓的分享!
-Loveforever1314-
♀
(0 bytes)
()
02/10/2009 postreply
04:21:06
•
小永爱,我和你一起欣赏。周二心情好!
-娓娓-
♀
(0 bytes)
()
02/10/2009 postreply
09:57:40
•
水墨画的意境朴实雅致,很喜欢~~!
-lili~-
♀
(0 bytes)
()
02/10/2009 postreply
08:57:14
•
lili好!我们都知道
-娓娓-
♀
(128 bytes)
()
02/10/2009 postreply
10:02:03
•
图,曲,文字都很雅致,非常喜欢,谢谢娓娓,问好~
-一月的天气-
♀
(0 bytes)
()
02/10/2009 postreply
15:00:53
•
一月MM好!这也是我很喜欢的文曲画,我们共同享受 :))
-娓娓-
♀
(0 bytes)
()
02/10/2009 postreply
16:19:22
•
水墨安静又怎会不喜欢水墨画呢?娓娓好,我收藏了:)
-安静-
♀
(0 bytes)
()
02/10/2009 postreply
15:35:29
•
水墨安静好!再给你一个链接:
-娓娓-
♀
(105 bytes)
()
02/10/2009 postreply
16:23:16
•
怎一个谢字了得~~:)
-安静-
♀
(0 bytes)
()
02/10/2009 postreply
16:29:38
•
谢安静喜欢哦~~ :))
-娓娓-
♀
(0 bytes)
()
02/10/2009 postreply
21:52:08
•
娓娓的文才一向可敬。
-jiefang-
♂
(0 bytes)
()
02/14/2009 postreply
13: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