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Kariye清真寺到金角湾这段城墙,我写古战场系列,里面写过几段伊斯坦布尔的城墙,贴几段凑个趣

回答: 2024 土耳其之行 (15)完路过552024-07-20 14:22:47

拜占庭和土耳其帝国的一千六百年古都君士坦丁堡,是古代史上著名的要塞城市。我对中世纪曾发生在君士坦丁堡城下的杀伐和征服的故事历来心驰神往,来这里自然不能不探访它的古城墙。迄今我总共来过六次伊斯坦布尔,2009年前后头两次来这里旅行的时候,我还住在旧城市中心,在老城的主要古迹游历,后来这些年再来,对市中心的景点早已熟稔于心,索性住到旧城边缘的古代城门附近,闲暇时候可以一段一段地沿着古代城墙的遗迹信步而行,看一座一座城塔,对照书上某次战役在某一段发生过什么故事,那是一件无论重复多少次都能找出新意,挖掘出新知的事情,让我乐此不疲。

这座古城的地形基本上呈一个东西向的三角形半岛,北南两条边分别是金角湾和马尔马拉海,两条边在东面顶点处汇聚,这个顶点呈和缓的半圆形,拥抱着古城中心区的皇宫、索菲亚大教堂和蓝色清真寺等核心景点,隔着著名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对岸的亚洲相望。君士坦丁堡旧城仍然保留着大部分陆地城墙,组成这个三角形西面的底边,大致呈南北方向。这些旧城堡垒,多数是公元五世纪罗马皇帝提奥多西二世皇帝始建,而后历代拜占庭皇帝和奥斯曼土耳其苏丹们翻修加固。城塔每一层红砖夹几层岩石构成。将近两千年的沧桑,只有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和1453年的奥斯曼征服者攻陷过。

古代罗马人发明了混凝土,用这种材料建筑的罗马圆形竞技场体量巨大,而且经久不朽,大部分都能保存到两千年后的今天。公元402年,提奥多西二世出生以后9个月就被父亲阿卡狄乌斯宣布为共治皇帝,411年提奥多西9岁的时候阿卡狄乌斯皇帝去世,他成为东罗马唯一的皇帝,当时正是民族大迁徙最动荡的时代,一波又一波来自日耳曼和亚洲草原的各民族在东西两个罗马帝国境内举族迁徙,横冲直撞,宫廷的顾命大臣们替小皇帝下令,在原有的君士坦丁皇帝建造的城墙以西2-3公里处再造一道更长,也更坚固的城墙来保护扩大了的都城,这道城墙也运用罗马人发明的混凝土技术粘合砖石材料,建造得迅速而又坚固,两年之后的413年已经基本完工,在提奥多西二世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期间又两度修补。这道“提奥多西城墙“南北纵贯半岛的西部底边,全长5700米,城墙上有96座塔楼,大部分呈方形,平均每隔50米就有一座塔楼,古代城墙主体由内外两道构成,外墙厚2-3米,平均高度8-9米,内墙平均12米高,5-6米厚,塔楼高度一般在15-20米之间。外墙之外还有十米深的护城壕,护城壕边再建一道一人来高的胸墙。这道城墙从提奥多西二世统治末期的440-450年间完成修建,到今天仍然基本维持着原貌。每一位来伊斯坦布尔的游客,无论是从新旧两座欧洲机场,还是从长途汽车站进城,一定会经过这道拥有1600年历史的古城墙,不过大多数游客并不知道在这道城墙下曾发生的故事,只是随便瞥上一眼就匆匆奔赴半岛尖端的旧皇宫和圣索菲亚清真寺/大教堂古迹了。笔者头两次来土耳其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游客。到了2021-22年第五和第六次游览伊斯坦布尔的时候,我对旧城中心的古迹早已了如指掌,于是在古老的城门楼附近住下来,手捧着电子版的拜占庭三部曲和《1453年》,在晨昏的橘红色阳光里沿着城墙外的绿地漫步,或者坐有轨电车顺着城墙巡视,慢慢地追寻450年到1453年这一千年岁月,试图找到这道城墙下发生过的那些故事留下的斑驳遗迹。

*******************

五世纪始建的提奥多西城墙在历代得到加固和改建,直到1204年破城,接近八百年时间屹立不倒!

              在今天的伊斯坦布尔,提奥多西城墙大体上仍然保持完整,但是古代的内外双层城墙在大部分地段只剩一道较低的外墙,更高的内城墙在十九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末期被大部分拆毁了。不过古代的大部分城塔和城门还在,只是为了适应近现代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伊斯坦布尔政府在古城墙上开了很多口子允许道路通过,沟通城市交通。现代城市通衢大道穿过城墙的地方,未必对应古代著名的城门。这道城墙呈南北走向,大约在离开南边尽头四分之三处,约1800米的地方,贝尔格莱德门经过现代修缮,恢复了古代内外双重城墙的外观,甚至在护城壕边也建起1米多高的胸墙,这里的好处是可以看到非常完整的提奥多西城墙最初的外观。贝尔格莱德门是土耳其帝国征服之后改的名字,因为城门附近聚居着一批来自贝尔格莱德的工匠,今天贯通城墙的这条街叫做贝尔格莱德街,很好找,不过对我来说这段重修的城墙太新了,有点象西安和南京古城墙的感觉:整洁而雄伟,但缺了点历史的沧桑感。从贝尔格莱德门沿着城墙向南步行,快到终点的地方有一座“金门”(port Aurea),它保留了拜占庭时代的原名,拜占庭时代这座城门是皇帝出征举行入城仪式的凯旋门,规模宏伟,当年无论是希拉克略一世还是利奥三世,都曾从这座城门下走过。这段城墙没有过度修缮,外墙长了很多小树和藤蔓,有些地方崩塌了,没有更高的内墙,城门本身并不宽,只能容一辆汽车进出,红砖竖向排列做成拱门顶端,门两侧还留着古代的大理石装饰壁柱,比较有荒烟蔓草,斜阳草树的沧桑感。从金门继续走向南端海边尽头会经过YediKule城堡,Yedi是土耳其语数字7,Kule是城堡的意思。“七塔城堡”在拜占庭时代就是依托城墙建起的纵深防御体系,那时候只有四座塔楼。土耳其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之后又加以修改加固,添加了三座圆锥形塔楼,所以叫做“七塔城堡“。因为土耳其帝国把这里作为藏宝的仓库和监狱叠加修缮,这里的砖石看上去比较新,比较整齐。它是整个城墙体系保留下来的最完整的要塞,从半岛尖端老城中心的旧火车站坐轻轨火车可以沿着风景如画的马尔马拉海岸直接到这里,交通也很方便。七城堡看上去新是新了一些,但在这里可以站在塔楼上远眺马尔马拉海面上停泊的上百艘油轮和货轮。博斯普鲁斯海峡是沟通地中海和黑海的咽喉要道,数不清的巨轮在这片海面抛锚停泊,排队等候航道穿越海峡。远远看着海面上密密麻麻停泊的轮船,你可以很容易想象阿拉伯帝国两次围城期间,海面上敌舰队兵临城下的感觉,继而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所有艨艟巨舰在”希腊火“的攻击下灰飞烟灭的壮观景象。

              公元674年阿拉伯大军第一次围城战给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留下了至今仍存的一些文化遗产。当时距先知默罕默德离世不到四十年,最早追随默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后来又打回麦加的那批“追随者“仍有一些健在,这批人在伊斯兰教中的地位崇高,接近耶稣基督的弟子”十二使徒“在基督教中的地位,有些健在者不顾年龄老迈,也参加了那次围攻战,其中不乏阿拉伯几大核心家族的族长,象伊本·阿巴斯,伊本·奥马尔,其中地位最高的”追随者“是曾任默罕默德掌旗官的阿布·艾郁甫·安萨里(Abu Ayup Al Ansari)。好几位”追随者“在围城战期间于军中过世,简朴地就地安葬在伊斯坦布尔城墙外,他们的墓没有特殊标记,数百年以后被遗忘了。到十九世纪,也许是出于政治需要,当时的土耳其苏丹竟然奇迹般地在距离提奥多西城墙北端金角湾终点约1公里的Egrikapi城门外”发现“了好几位”追随者“的墓。现在在Egrikapi城门外,我们仍能看见这片密集的Surdibi公墓,有一座镌刻着Sabebe就是阿拉伯语”追随者“的小石碑标出据信是几位追随者的墓碑。它们的历史真实性无从考证,但在今天确实是一处小型的朝圣地。但是掌旗官艾郁甫·安萨里的墓不在这里,而在金角湾海边,城墙外稍远处,和古城墙隔着一片高速公路立交桥和绿地。1453年土耳其苏丹默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之战中,土耳其军在城墙外”发现“七百多年前艾郁甫·安萨里的墓,就地建造艾郁甫苏丹清真寺供奉。城破之后,艾郁甫苏丹清真寺成为土耳其帝国的一处朝圣地,历代奥斯曼土耳其苏丹都要在这里举行加冕典礼,接受”奥斯曼之剑“才算正式登基。这座清真寺今天仍是金碧辉煌,它周围城墙外这片靠近金角湾的郊区叫做艾郁甫区,据说现在的居民也多是非常虔诚保守的穆斯林。

              这座相对较小的城门Egrikapi在土耳其语中的意思是“歪的门“,Egri是弯曲的意思,Kapi是城门,这是因为城门有内外两重,走出城墙上的大门以后,外面还有一重瓮城,瓮城的城门开在侧面与正门形成夹角,这是为了迟滞突破外门的敌人而设计的防御工事。因为这道门很小不能通汽车,现在城门内外都是居民区,街巷狭窄,看上去破破烂烂的,城墙维护得并不好。可是在拜占庭帝国时代,这座城门内沿着城墙一直到北端尽头的金角湾边,竟然是皇家居所布拉切内宫(Blachernae)的旧址。拜占庭历代帝王有两座主要皇宫,一座在半岛尽头正对着博斯普鲁斯海峡,今天是著名的蓝色清真寺,已经完全看不到任何皇宫遗迹,另一座布拉切内宫就在这里,当年是一座要塞式宫殿,和城墙北端融合成完整的城防体系,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以后逐渐废弃拆毁,今天已经完全变成杂乱的住宅区,但布拉切内宫有一处唯一能见到的残迹就在”歪门“以内的城墙顶上,砖石的墙壁在城墙上围出一间大殿,窗门都是拜占庭时代古色古香的红白相间圆拱形状。这是十三世纪后期拜占庭帝国末代巴里奥略皇朝加盖的一处宫室,原名叫紫室宫(Porphyrogenitus),Porphyry在希腊文里是紫色,genitus是出生,意思是”裹着紫袍出生者“的宫殿。从古罗马帝国直到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紫色是皇家专用的颜色,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明黄色,“裹着紫袍出生者”指的是生在帝王家的皇子皇孙,就相当于中文里说“叼着金汤匙出生”,象希拉克略一世那样靠自己打拼建立皇朝的白手起家者就不能说是“裹着紫袍出生”。这是古代拜占庭皇宫唯一留存到今天的遗迹,今天的土耳其名字叫Tekfur Sarayi,Tekfur是王权,Saray就是宫殿,最近十来年这里一直围着栏杆修缮,至今也没有修好对公众开放,只能从城墙下远远看一眼。

*******************************

              君士坦丁堡的海墙在今天已经大部分被拆毁,如前文所述,从老城中心火车站可以坐轻轨去陆墙南端的七塔城堡,这一路可以看到一些沿着马尔马拉海建造的古代海墙遗迹。金角湾沿岸在近现代开发得太过彻底,几乎看不到任何1204年海墙战场的遗迹,只在当年最关键的突破点,陆墙和海墙交会处,古代布拉切内宫的原址附近,还有一些海边城防工事的痕迹,不知道能否算是海墙的一部分。这段故事中今天最有看点的一段古迹在前文所述的“歪门“和”紫室宫“遗迹附近。”歪门“这段城墙地势较高,如果从这里顺着城墙往北看,到金角湾的地势一路下行,城墙内是古代的布拉切内皇宫,今天是杂乱的市井生活区。这段900米城墙大约一半的地方,有两座敦实的正方形塔楼离得非常近,塔基是同一个,但塔身是分开的。其中离我们近的那座叫伊萨克二世塔,就是故事中盲眼废帝伊萨克二世统治期间新建的,当年是布拉切内宫的一部分,用作监狱。他被哥哥阿莱克修斯三世篡位并刺瞎之后就被关在这座塔楼内坐了八年牢。此后,在拜占庭帝国剩下的岁月,几乎所有在政变中被废黜的巴里奥略朝的皇帝都被关在这里。它是“拜占庭式”权力斗争黑暗面最好的历史见证人。

              今天的提奥多西城墙沿线还有一个地方与这段历史有关:回到城墙南段四分之一处的贝尔格莱德门,向北不远处下一座城门在拜占庭时代叫“圣泉门“(Pege),土耳其语叫Silivri门。1261年,来自尼西亚的米哈伊尔八世·巴里奥略皇帝的军队正是在这附近发现了一处鲜为人知而且没有设防的小城门,偷袭进城灭掉了1204年由十字军建立的拉丁帝国,实现了拜占庭复国。

              今天金角湾对面的加拉太区也已经是伊斯坦布尔最热闹的中心区了,山顶的塔克西姆广场和步行街热闹非凡,山腰俯瞰金角湾的加拉太塔是全城风景最美的古迹,你可以登上塔顶360度全方位俯瞰这座伟大城市的全景,尤其是隔金角湾眺望旧城皇宫、圣索菲亚大教堂和遍布全城鳞次栉比的清真寺宣礼塔。这座加拉太塔并不是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时代的原物,最早的塔楼在君士坦丁大帝建设新都的时候就建起来了,不但是瞭望塔而且是拦海铁链的北端立柱。1203年十字军围城的时候,最早的塔被毁掉,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塔是1348年由聚居于此的热那亚商人重建的意大利式塔楼,它在1453年拜占庭的最终一战中仍然是拦海铁链的支柱,从那时到现在几乎保持原样。

*****************************

              以上各项规模庞大的准备工作说明默罕默德二世为了征服君士坦丁堡投入了多大规模的人力物力,下了多大的决心,此战土耳其军能战之兵大约在5-8万人之间,加上大批随营的工匠、商贩、家眷等非战斗人员,总数超过十万。城里的人口总数算上老幼妇孺总共只有5万,能动员出来的守城军民不超过7千人,另有2千威尼斯、热那亚的侨民志愿和居民一起参加守城,他们的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除了和城市共存亡的决心以外,没有任何外援可以调动,守军最大的依赖是这道屹立了一千年不倒的城墙,它从南到北将近6公里的长度,中间跨越两处制高点,都在中段,分别叫做第六和第七山丘。这里有个典故:罗马号称“七丘之城“,后来君士坦丁大帝在君士坦丁堡建设新都的时候,新首都号称”第二罗马“,也是建在七座山丘上,直到今天,伊斯坦布尔的地形还能看出此中端倪:东边半岛顶端的索菲亚大教堂/清真寺所在地是第一丘,然后沿着 半岛东西向的中央,地势较高处顺序排列第二、三、四、五丘,靠近城墙的第五丘上,今天是征服者清真寺,里面就是征服者默罕默德二世的墓。再往西,第六和第七丘就在城墙线上,第六丘在南,较高的第七丘在北,是整个提奥多西城墙的制高点,也就是前文所述的埃迪尔内门、“歪门”、阿拉伯墓地所在的地方。第六第七山丘两座高地之间,在古代是一条河谷,今天已经填塞成了通衢大道。城墙中段这两山夹一谷的地形,在今天是老城区出城的通衢大道:第六丘的埃迪尔内门内有Febzi帕夏大街,中间的河谷现在是Adnan Menderes林荫大道,地下还有地铁线,大道穿越城墙之处在古代是没有城门的,后来开出缺口,再往南第六丘高地上有托普卡比门(Topkapi),这个词里,Top是土耳其语大炮,Kapi是门,直译就是“大炮门”,1453年的时候,奥斯曼军大炮阵地就在城门外面对这段城墙集中轰击,乌尔班大炮炸膛就发生在这里。这座城门在拜占庭时代叫做圣罗曼努斯门,是1453年奥斯曼军的主攻地段。围城战从1453年4月下旬开始,激战到5月底,奥斯曼土耳其军从两个点突破了城墙,一处在北面布拉切内宫地段,另一处在主攻方向的圣罗曼努斯门,当时攻守双方的最高统帅都在罗曼努斯门这个地段,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脱掉紫袍率领守军投入最后的反冲击,在乱军中被杀,后来尸首一直都没有找到,所以皇帝殉国的确切地点不明,但应该就在圣罗曼努斯门内的某处。历史是如此巧合:传说中建立罗马城的是罗慕洛,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被废,名字也叫罗慕洛;公元四世纪君士坦丁大帝修建东都君士坦丁堡,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名字也叫君士坦丁!

              圣罗曼努斯门外的绿地公园里有一座1453年征服战役全景画纪念馆,这里是伊斯坦布尔两条轻轨线的交汇点,其中四号轻轨从埃迪尔内门到圣罗曼努斯门之间从城外沿城墙走在地面轨道上,可以坐车全程看到当年战斗最激烈的地段,是凭吊古迹最好的选择,只在进站的时候钻进地下。圣罗曼努斯城门经过修缮,内外两重门相当壮观,不过按照现代的标准太窄了,只能容一辆车通过,所以只容行人通行。城门以内是比较安静的住宅区,有一处公共汽车站广场,好几路汽车终点站在这里。2021年夏天,我就把旅馆订在圣罗曼努斯门内,每天从圣罗曼努斯门进进出出,看着夕阳下有些破败的古城墙。这段城墙没有过度修缮,红砖在城门上拼出古色古香的拱门和装饰花纹,灰白的砖石掩映在荒草和灌木丛中,荒芜得恰到好处。没有人知道1453年那个城破的夜晚,君士坦丁十一世葬身在哪里,但我一定曾经走过他殉国的地方。胜利者也是应该纪念的:北面第七丘的埃迪尔内门是“征服者”默罕默德二世苏丹战后举行正式凯旋入城式的地方,后来历代苏丹都从这座城门出城奔赴沙场,最后一次是1683年维也纳围城战前,默罕默德四世亲征。那一次从维也纳败回,拉开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长达两百多年的衰落帷幕,从此历代苏丹除了1695年的一次之外,再也没有御驾亲征过。征服者的墓在城门以内不远处,第五丘顶的征服者清真寺内,至今受人尊崇。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