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磋

本帖于 2025-05-24 18:09:20 时间, 由普通用户 山水苍茫 编辑

互相切磋,不言请教。

其实,我一直以为,格律诗之孤平、三平尾、三仄尾及拗救之说,是明清以来文人所言,古人似乎并不太在意。如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出句五连仄,后人说对句予以拗救,似乎有点勉强。恐非小杜本意也。

还有诸多例子,如:

乌栖曲应令三首 其一 南北朝·萧绎

握中清酒马脑钟,裾边杂佩琥珀龙。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

后句似乎与周兄想用而未用的“英雄几辈逐逝波”平仄相同。~~~:)

 

春别诗四首 其三 南北朝·萧子显

江东大道日华春。垂杨挂柳扫清尘。

淇水昨送泪沾巾,红妆宿昔已应新。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仄中平,平平仄仄仄仄平。

 

胡蝶飞 唐·李贺

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

东家胡蝶西家飞,白骑年少今日归。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中平仄平仄平。

以上诸例,若按今人说法,皆有格律不合之嫌。其实我一直认为,诗以意境为先,宁可“出律”,亦不凑律害意也。(余诗时有出律~~:))

若按今人说法,对句救出句,若对句大拗,则无救也。

其实,只要意境好,何必管他。当然,一般还是按格律,因其节凑音韵,朗朗上口也~~~:)

 

所有跟帖: 

谢谢山水兄! -闲杂人员- 给 闲杂人员 发送悄悄话 闲杂人员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25/2025 postreply 02:23:4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