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究天理(6):轮子绕轮子的托勒密
蒋闻铭
天上的星星,都在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是古人的迷信执念。不过以地球为中心划个圆,让一颗星在圆上做匀速运动,无论如何,都不会是行星月亮太阳在天上的走法。所以这个信念,与金木水火土月亮太阳在天上的轨迹,对不上。
有了一种执念,遇到对不上的事,人的思维本能,不是放弃,而是想办法调和执念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于是就有人建议,说行星还是做匀速圆周运动,不过比我们以前想的,要复杂一些。对行星在空间的运行轨道,正确的描述,可能是先以地球为中心画一个圆,然后以这个圆上的一点为中心,再画一个圆。行星在第二个圆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同时第二个圆的圆心,在第一个圆上做匀速圆周运动。
托勒密对行星运动的这个描述,用现在的话讲起来,就是拿两个轮子,做一个数学模型。 既然是数学模型,要定性更要定量。这个模型里有一堆参数:第一个轮子的直径是多大?第二个轮子的直径又是多大?第二个圆的中心,在第一个圆上走多快?行星在第二个圆上,又走多快?空间是三维的,这两个轮子,被放在了什么方向上?对具体的天体,比如说火星,你需要用火星在天穹上的位置变化,来反推这些参数。这个事情,就成了一道既难又烦的数学题。这道题难做,但不是不能做,做出来一看,理论和观测,大体上能对上。
虽然能对上,还是有不小的误差,怎么办?再加一个轮子。第一个圆绕地球,第二个圆的圆心,在第一个圆上转,第三个圆的圆心,在第二个圆上转,行星在第三个圆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这个模型,参数多了不少,反推起来可就要了命。但是难不倒烦不死,算出来一看,真行,理论和观测高度吻合。不过呢,时间一长,观测精度也有改进,三个轮子的模型,理论和观测又有了误差,怎么办?再加一个轮子。这就是欧洲人的地心说。过一段时间加一个。到哥白尼的时候,加到了十几个。烦是烦,难归难,但是这么算,理论和观测,高度吻合。 这个就是欧洲古代的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