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究天理(1):义人苏格拉底
希腊三哲,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写了不少书和文章。苏格拉底不一样。他不写书不写文章,最擅长的,是找人聊天讨论问题。苏格拉底是柏拉图《对话》里的主角。他和别人聊天讨论问题,柏拉图做记录。苏格拉底所有的思想活动, 包括他在雅典法庭上为自己作的辩护词《Apology》,都是柏拉图的笔录。
他讨论问题,用的是辩证的方法。 什么意思呢,就是他问你回复, 然后他接着问。正过来问反过来问,找你回复上的逻辑矛盾。本来简单明白的道理,至少你觉得是简单明白的道理,常常被他三一问四一问,就都被问糊涂了。辩证法强调思维逻辑,开了西方世界理性思辨的先河,不要说后世,在当时,也帮苏格拉底在雅典的年轻人里圈了不少粉。
希腊当时两个最大的城邦,斯巴达政教合一全民皆兵,是柏拉图的Republic理想国的模本;雅典则是事事投票的民主制度。斯巴达和雅典,打了一大架,斯巴达赢了以后,让雅典搞了个民主不是民主,专制又不是专制的寡头政治,这个寡头政治,不久就被雅典人自己推翻了。不幸二十一个寡头,一多半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学生做的事,拿老师顶缸,所以找理由借口审判他。这算是西方历史上,政治迫害的第一个例子。
雅典的民主制度,投票为主,抽签为辅。审苏格拉底的陪审团,五百多人,是抽签来的。捡方起诉,苏格拉底为自己做辩护,陪审团投票,先定有罪无罪。定了有罪,就让他自己建议该怎么罚。这时候如果你自己建议的刑罚太轻,就是藐视法庭。苏格拉底坚持说自己没罪,结果把大家惹毛了,投票判他死刑的,比同意判他有罪的人多。
苏格拉底被雅典政府判了死刑,他的学生们想救他,计划帮他逃命,但是他认定了守法比活命重要,拒绝逃亡,舍身取义,从容就死。他的故事,和孟夫子的鱼和熊掌有共通之处。鱼吾所欲也,熊掌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吾所欲也,义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 不过刀架在脖子上,能舍身取义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接下来一千年,哲人加义人,苏格拉底就成了欧洲人的道德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