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lu-zi.hxwk.org/2017/03/02/闯关东43-哈军工
闯关东43 哈军工
1952年3月,担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的陈赓大将正在朝鲜与美军激战时,突然接到中央命令,让他回国组建中国第一所现代化的军事院校。原来,1949年底,毛泽东和周恩来赴莫斯科与斯大林会面时,曾谈到创办军事工程技术学校以培养军事技术人才的问题。周恩来说,我们光有苏联支援的武器,没有那么多的技术干部也不行。斯大林说,你们要办一所军事工程技术学院,我们帮你们办。在毛周朱等巨头的高度重视下,在158位苏联高级专家的大力支持下,仅用一年时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即全部建成。1953年9月1日,第一批学员800人走进校园,哈军工正式开学了!
哈军工建有五座教学楼,开学时设有五个系,分属五个兵种,每系一座楼。一系空军工程系,二系炮兵工程系,三系海军工程系,四系装甲兵工程系,五系工程兵工程系。办校规模为在校生4000,年招生800人。哈军工的学生,除极少数是工农子女外,绝大多数是军队和党政高级干部的子女或亲属,众所周知的有毛泽东的侄子毛远新,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林彪的女儿林晓霖,陈毅的儿子和朱德的两个孙子。革命三元老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革命三烈士王若飞,叶挺,左权,十大元帅中的七位,十大将中的六位都有子女或亲属就读哈军工。可见,哈军工就是个帝王将相子女或亲属的贵族学校。
这些学生是怎样选拔上来的呢?没看到具体的报道,好像是推荐与选拔相结合,选拔包括文化考察。但不是全国统一的高考,估计跟后来的工农兵学员差不多。从1957年起,哈军工的招生改为保送,连推荐与选拔都免了。大跃进后的1960年扩招2200人,1961年2900人,都是保送,除了高干,有不少中干的子女也进来了。这样,入学的学生难免鱼龙混杂,参差不齐。但是从1962年起,开始从全国统一高考中选拔,成绩不够,一般不予录取,所以与前些届相比,最后四届毕业生的质量最好。而保送来的质量最差,尤以绝密的导弹工程专业最甚,还发生了陈东平案件。1961年,哈军工发生陈再道上将的儿子陈东平写信与美蒋特务联系的大案,陈被劳教两年,引起毛泽东的震怒。
毛泽东在和他的侄子毛远新谈话时说:“什么地方都有阶级斗争,都有反革命分子。陈东平不是睡在你的旁边?你们学院揭发的几个材料我都看了。你与反革命睡在一起还不知道。”原来毛远新与陈东平同宿舍,睡上下铺。据说后来陈东平两年的劳教似乎是在住疗养院。结束劳教后,这个吃、喝、赌、嫖的纨绔子弟又神气起来。1980年左右调入河南省外贸公司,1983年“严打”时被捕,1984年4月在洛阳被判处死刑!
陈案后,毛指示哈军工全面调查高干子女在校的表现,结果如下:
当时哈军工将军以上及省委书记,中央各部副部长以上的高级干部子女男的有160人,女的有72人,共计232人。这些高级干部子女在学院的表现,大体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政治思想进步,尊重组织,联系群众,生活作风俭朴,学习积极努力,因而成绩优秀或良好的,有63人,占27.2%。
第二类:思想作风表现一般,或虽有不少缺点但能注意改进,艰苦学习精神不够,或因学习方法不善而学习成绩不够良好,但尚能及格,有126人,占54.3%。
第三类:思想落后,学习成绩很差,生活作风特殊,接受教育很慢,有43人,占18.5%。其中部分人因学习基础太差,又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在工程技术方面无培养前途,将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淘汰。
毛指示,把每一类中的九名典型和他们父辈的名字都写上,通报党军上层领导。此事引起极大震动,9名落后学生的家长中,有3位上将、一位中将、一位少将、两位省委书记、一位省长。那位省长比较突出,一儿一女都榜上有名。5月下旬,哈军工高干子女中的问题被全方位大曝光,这在中国党政军高级干部中不啻一次八级地震。被暴光的落后高干们暴跳如雷,反应激烈。这次事件导致了1962年废除保送,通过高考选拔。也导致了1966年4月,哈军工被撤销建制,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从此,哈军工走进了历史。
1969年林彪发布一号令,哈军工除海军工程系外均内迁,改组成国防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航空系、解放军理工大学等高校。海军工程系则留在了哈尔滨,改组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改名哈尔滨工程大学。从1953年到1966年,哈军工共招生13届,毕业生总计约1.6万人。其中出了39位科学院和工程科学院院士,300位将军,大批政界,科技界和工商界的精英,被称为第二黄埔军校和中国的西点军校,被评为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学府之一。
今天,哈军工早已不复存在,通常认为长沙的国防科技大学为昔日哈军工的嫡传,因为哈军工有两个系和大部分领导班子迁去了长沙。原址的哈尔滨工程大学(简称哈工程)算是第二嫡传,虽然她只传承了哈军工的海军工程系,但却传承了哈军工的全部不动产。为了怀念那段辉煌的历程,哈工程建起了哈军工纪念馆,成为哈军工人寻根溯源的圣地。
老芦出身黑五类,狗崽子,与哈军工的龙子凤孙们天差地别,判若泥云。当年听说江姐的儿子彭云考进哈军工,景仰之情难以自抑。1966年12月大串联时,在爬泰山的路上,邂逅三位哈军工“八一八红色造反团”的两位英雄和一位英雌。背着莱卡像机,边走边拍。衣着潇洒,笑语盈盈。老芦当然无缘插话,只是跟在后面聆听高论而已。这三位也不愧是将门虎子(女),数千级的南天门十八盘都健步如飞,让老芦又景仰一番。到了玉皇顶,三英径直走进一家宾馆,老芦也径直走进一家大车店,两毛钱租床棉被,三十多人挤在大通铺上黑甜一梦。今日来到哈尔滨,也不惜枉屈尊驾,来到哈工程膜拜一番,以慰昔日仰慕之情:哈军工军魂何在,魂兮归来!
https://bbs.wenxuecity.com/memory/1668150.html
曾经昙花一现,比肩清北的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