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派他的九个庶出的儿子,假借探望娥皇、女英之名,实为考察舜。最后夫妻三人和九个儿子(大小舅子)结成了统一战线,说服老爷子把天下"禅让"给舜。
女婿逼迫岳父家“禅让”的例子从这里开了头,学样的多了去了,比如北周的杨坚,后来的隋文帝。
毕竟,尧之前,也不是没有过非嫡子继位的先例,尧本人就是以次子的身份,夺了哥哥挚的皇位。
数十年后,舜却重复了尧的命运:与舜有杀父之仇的禹篡位,将舜流放到极南的苍梧之野(广西),死后葬在湖南九嶷山。娥皇、女英一路寻觅到九嶷山,天苍苍,野茫茫,瞻前顾后,感怀身世,不禁泪下如雨,点点滴滴,渗进了竹子的肌理,凄婉动人的“湘妃斑竹”就此诞生。
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何以夏桀、紂王還是如此地恣意胡為,狂妄偏邪,行於小路,急於達到目的,反而困窘難行。
新注:夏桀,出自“禹夏-西戎”这个西部联盟建立的夏朝政权的最后一代君主。
(?―公元前1600年),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谥号桀,史称夏桀,帝发之子,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52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中预测为公元前1652年—公元前1600年),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阳)。桀与商纣王一样都是文武双全,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桀的党羽豕韦、顾国,击败昆吾国,然后直逼夏朝重镇鸣条(在今山西运城西)。后被汤追上俘获,放逐于南巢,夏朝覆亡。数年后死于南巢。
商纣,帝辛(庙号),子姓,名諱受或受德,是商朝最后一代的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認為他在前1075年-前1046年 在位。商是“东夷-山戎”东部联盟建立的王朝。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 ,深得其父帝乙欢心。毛泽东对商纣的评价很高。
帝辛非常重视农业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国力强盛。在位期间,继续对东南方向的人方(东夷的另外一支)用兵,最后将其击败,将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然而,这场长久的战争导致了国内空虚。后来,周人联合西方各方国一起讨伐商朝。在牧野之战中,商军溃败,帝辛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死后,其子武庚谥他为帝辛。周武王在其生前称呼他是“商王受”。帝辛死后,周武王便给他一个恶谥之名为纣,此乃一个恶谥,因此帝辛以纣王一名为后世人所熟知。
毛泽东曾评论商纣王:“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那朋比為奸的群小,苟且偷安,行路昏暗不明,險阻狹隘。
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我哪裡會畏懼災禍呢?只怕國家功業毀壞啊!
新注:屈原《离骚》里有几种表达“我”的第一人称--朕、余、吾。康熙时期请天主教传教士与中国学者一起绘制的中国地图就叫《皇輿全览图》,可见皇舆就是“江山”之意。
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我為國事前後奔走,希望及上三王與堯舜的足跡。
新注:上面还有“「昔三后之純粹兮」「彼堯舜之耿介兮」”。上古到先秦的简牍文献里经常称呼君主或者部落首领为“后”,即“皇天后土”---这是源自母系社会的太阳神崇拜以及原始萨满信仰的遗存。那时候,人们不太知道自己的生物学父亲是谁,往往假托是母亲与皇天即上帝、太阳神或者他们的使者玄鸟、星宿老怪等交媾后生育出来的,这是最早的“君权神授”。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发号者,君后也。” 东汉班固《白虎通义》认为:“何为后?君也,天下尊之,故谓之后。” 《尚书·汤誓》说:“我后不恤我众。” 即“咱们的君主不体恤大家。”《尚书·皋陶谟》载:“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祖先的神灵降临了,虞舜帝的宾客也来到了,请各位诸侯国君登上庙堂相互致礼吧。”
《左传·襄公四年》里的“有穷后羿”四个字,意思则是“‘有穷国’君主的名字叫做‘羿’”。据说此公力大而善射,神话传说“后羿射日”很可能就是以其为原型而塑造的。后羿的 “后” 字应该是国君的称号,而不是人名的一部分。
王国维认为甲骨文中的“后”字呈“产子状”,即看上去象女人生小孩的样子,是一个会意字,本义为 “妇女生子” 或 “能生孩子的妇女”。王氏的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由此而推断,“后” 乃母系社会之产物,体现了先民对生殖的崇拜。与生殖有关的“后”字便成了对氏族首领的敬称。
大禹死后,部落联盟推举产生的新一代领袖就叫做“后益”,“益”乃其名,“后”为其职。但他的屁股还没坐稳,就被禹的儿子启一刀给宰了。启自称“夏后”,即夏国之君,首开父死子继“家天下”之先河。
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后”(通假字是“厚”) 和 “後”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君主” 和 “君主的配偶” 等概念不能写作 “後”;而 “先後”、“前後” 的 “後”,也不能写成 “后”。
甲骨文被釋為猴、夒(讀:nao2)。夒就是猱,即猴子。王國維認為夒是指傳說五帝之一的帝嚳(商朝的早期君主帝俊)。至今已在殷墟卜辭中找到許多“高祖夒”字樣。我想「夒」最初應為動物神,後來被人格化,成了商的先祖。從字形上看,小篆的夒字與夏字基本上也是同一個字。所以有人也認為夏的甲骨文, 也是夒的甲骨文,这等于说殷商(东夷)与禹夏(西夏)同宗,这是一家之言,站不住脚。
不过倒是跟达尔文的进化论推断的结论很接近。
夒(小篆) - (說文解字): 貪獸也。一曰母猴,似人。从頁,巳、止、夊,其手足。
夏(小篆) - (說文解字): 中國之人也。从夊从頁从
“昔三後之純粹兮”里三位先王的考据
李学勤和张正明二位巨腕对此都有深入研究。
肯定不是指禹、汤、姬昌,楚人是祝融后裔,而芈楚又是鬻熊的后代,春秋战国时代,世家宗亲的祖先崇拜可不是小事,那是乱不得的。后来考古文物(当是河南淅川一带出土的竹简吧)证明这个“昔三后”是指楚正式称王而“不以中国之号谥”那个时代前后的三位楚先君,即“楚三户”的始祖,分别是若敖、蚡蝐和熊通。
楚人王室贵族来自中原,与东夷西夏都有牵连,但臣民大多为南方集团的苗蛮蚩尤。
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西周初期楚人领袖熊绎:“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此一论述认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后裔从北方迁徙至“丹阳”。“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楚国国都在楚武王时期从丹阳迁至郢,据考古学家刘玉堂、王红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阳”位于丹水和淅水交汇之处(今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因处丹水之北,故称为丹阳。
国学大师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楚之先亦颛顼后,始起在汉水流域丹、淅水入汉水处,曰丹阳”,而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之墓子庚墓和大量楚国贵族墓在淅川县仓房镇的香严寺下寺附近的发现,印证了古丹阳位于河南淅川境内。楚国历史有1000多年,其中有300多年在丹江流域建都。
据清华简记载,商王盘庚的女儿妣隹征婚,楚部族的首领季连趁机追上了她,此后便居住在盘地,与妣隹生了????伯、远仲两个儿子,他被尊为楚国的始祖。可见楚人也与殷人存在亲缘关系,跟周人一样属于东西集团两边倒的势力,这也为后来楚国人不服周埋下了伏笔。湖北省武汉市有商代的盘龙城遗址,这里出土有青铜器和玉器,说明商代时荆楚地区已有初步发达的文明。
殷商后期时,楚国人逐渐从河南新郑一带南迁到河南淅川一带(古丹阳)。武王克殷时,楚国并未参与殷商或者周朝任何一方,周武王即位,楚国也没有马上归顺周天子。
周康王时,熊绎去朝见周天子,接受了周天子的封号。此后,楚国经常向周王朝进献桃木弓、枣木弓。
周康王时的一次诸侯大会,由于西周王朝历来歧视南方,视楚国为“南蛮”,故熊绎没有受到一个诸侯该有的礼遇,反而与当时的狄夷鲜卑一起守燎,并负责茅蕝缩酒,根本是仆役的工作。在这之后,熊绎知耻近勇带领国人开始了“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
周昭王时,由于害怕楚国会崛起,周王南征荆楚。周昭王在回师的途中渡过汉水时被伏击身亡,结果西周“丧六师于汉”。这是楚国与西周的第一次大规模冲突。
周夷王时,诸侯开始轻慢周天子,中央政府的威权开始稍弱,楚国开始了分庭抗礼的初步尝试,熊渠在江汉一带的民心和威望很高,遂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并说出了:“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话,并立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
周厉王时,由于其本人的残暴不仁,楚国未真正崛起,是以熊渠畏周伐楚,亦去其王号。
周宣王时,由于耿耿楚国于怀,周宣王在江汉间封了许多周室成员或者依附于周朝的势力,史称“江汉诸姬”,西周的战略就是试图以这些亲周势力封锁江汉通往中原的门户用以遏制楚国的北进对西周造成威胁。但最终未能达到目的,江汉诸姬尽被吞并、臣服融合于楚。
不满自己国大爵小的楚君熊通从传说中找到例证,他说其先祖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有辅佐推翻殷商,建立周朝的功劳,只因早死而仅得到子爵,遂攻打姬姓诸侯随国,目的是要周天子晋升其爵位,遭拒,熊通率兵再次征讨随国(今湖北随州),迫使随侯投降。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称为王(后谥武)。被楚国消灭的小国还有古麋国(湖北郧阳、房州一带)、卢国、罗国(湖北襄樊、荆门一带),一路向南征伐百苗等大小诸侯国,成为南方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