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和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和大将。他是新红学的开山祖师。从根本上说,胡适是以西方文化为本位的,对中华传统文化评价不高。他曾说过:“中国的音乐、建筑、美术、雕刻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没有地位。3000年前,商的雕刻也不怎么样。美术上,近年来都是模仿。文学上虽人才辈出,但古人路走错了,杜甫也只是会‘对对子’,少佳作啊! ”
胡适提倡白话文、新文学,写了第一首白话文诗,出版了第一个白话诗集《尝试集》,只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望三回,望得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台湾的陈贤德和张弼二人修改此诗,配上曲子,并改名为我们现在熟悉的“兰花草”。
作为诗人的胡适并不成功,作为学者的胡适,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和《中国白话文学史》,都只有上部,前者不如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后者不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和同代大师相比,成就并不突出,但对世事他比同代许多大师看的透彻。
胡适留下很多金句,我最欣赏胡适说的:你们不要总争自由,自由是外界给你的,你们先要争独立,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你仍然是奴隶。
这句话现在听来依然震耳发聩。
其实胡适并非不爱自由。大陆政权易手时,胡适拒绝留在大陆,临走留下三句话——“在苏俄有面包没有自由;在美国又有面包又有自由。他们来了,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
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溟1966年也说,中国知识分子既无地位,更无独立人格,是最深刻的悲哀。他是在经历了许多磨难之后才有此感悟,眼光比胡适差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