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就要有诗的样子,诗有许多样子:现代诗,朦胧诗,格律诗,词。既然是格律诗(七律)是词(沁园春)就要有诗词的样子,守诗词的规矩。
记得润涛阎曾经说过,毛泽东诗词没有一首是符合诗词格律的,都是打油。此言也许偏激,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毛泽东的诗词,确实每一首都存在不符诗律的问题。
比如我本人最喜欢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下平七阳)
百万雄师过大江(上平三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上声二十二养)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下平七阳)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既然是格律诗,就只能按韵书押平声韵,否则就是打油。此诗中的“黄”、“江”、“慷”、“王”、“桑”属于三个不同韵目,而且“慷”非但不同属一个韵目,还用了上声字。以此来看,此诗归入打油诗也不冤枉。
(诗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字不改的从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照抄而来,当初毛泽东对此诗非常不满意,写完就揉成一团扔进废纸篓,是田家英把纸团捡了起来)
毛诗出律的现象比比皆是。同样,太平天国隆重刊印发行的洪秀全诗集也有不少这样的诗: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
东南西北效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
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
迷途既返速加鞭,振起雄心赶向前。
尽把凡情丢却去,方能直上九重天。
服事不虔诚一该打,硬颈不听教二该打,
起眼看夫主三该打,问王不虔诚四该打,
躁气不纯静五该打,说话极大声六该打,
有嘴不应声七该打,面情不欢喜八该打,
眼左望右望九该打,讲话不悠然十该打!
怎么样,酱油打的不错吧?
填词,历代诗家有两大忌:一曰犯复,二曰合掌。所谓犯复,就是用同样的字;合掌,是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即一联中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此为诗家大忌。
完全不重复用字很难,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二字用了两次,江字用了4次。但这种现象在名家里不多见。而毛诗中粗粗看一下就不少: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
合掌的问题在毛诗中更为普遍,如: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神州岂止千重恶,赤县原藏万种邪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分析一下最著名的沁园春吧。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首先,既然主题是雪,为何下阕完全与主题无关?这种脱节使得全诗缺少了诗的连贯流畅,当然,这种缺陷都被帝王之气概掩盖了。
其次,如果按毛泽东自己的解释,“风流人物”是指“人民”,那么与风流人物对应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成吉思汗”则完全无法建立联系,诗的整体意境混乱,不知所云。
平仄出律有:"千里冰封"---千(下平);“欲与天公试比高”---与(下平),试(去声-仄),比(上声-仄);“分外妖娆”---分(上平);“江山如此多娇”---如(上平);“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竞(去声-仄);“成吉思汗”---思(上平);“只识弯弓射大雕”---射(去声-仄);“俱往矣”---往(上声-仄);“数风流人物”---人(上平)
犯复:千里-万里
合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大概,毛泽东把写诗和写对联混为一谈了。
有人辩护,这正是毛泽东不拘一格的创新啊。
可以创新,但请别用七律,沁园春。改一改,七率,亲缘唇如何?
毛泽东诗词不缺帝王的气概,缺的是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