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不知道:一点认识论(Epistemology)

本帖于 2023-11-27 19:29:04 时间, 由普通用户 露重烟微 编辑

本来打算先写“没有部分的点”的,但看坛内大家讨论的话题,还是多集中在“认识”世界上,就先写这一篇凑凑热闹。

 

A与B一同参加面试,等结果的时候, A对B说,我知道是你被录取了。果然,最后是B得到了工作。B很惊讶,就问A,你怎么知道是我被录取了?A说,因为我看见你口袋里有六枚硬币,而我觉得这个职位,会录取口袋里有六枚硬币的人。

 

问题:A是“知道”,还是“不知道”是B被录取了呢?

 

以下的讨论,主要基于知识(

Knowledge )的必要条件是合理的真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

 

首先我们对事情的想法(idea)和看法(belief)往往空穴来风,是必有因。而这“因”(ground)可以有不同的来源(source)。以B被录取为例,下面列举一下我们形成她被录取的信念(belief)甚至“知识”的来源:

 

  1. 来自我们的感官(Perception),比如我们看到了面试的结果,从而知道是B被录取了。

  2. 来自我们的回忆(Memory): 我们想起是B被录取了。

  3. 来自我们的感觉(Consciousness),比如我们有种直觉,是B被录取了。

  4. 来自我们的推断:B的经验更符合公司招聘的条件,所以我们推断出是B被录取了(Inductive Reasoning)。

  5. 也来自我们的推断:我们知道不是A被录取了,就是B被录取了。已知A没被录取,所以推断出是B被录取了((Deductive Reasoning)。

  6. 来自他人的言辞(Testimony):我们从C那里听到,是B被录取了。

 

通常我们的信念(Belief),理据(Justification),以及知识(Knowledge),都是通过上述六种途径(source),单独或共同作用而得到的。而认识论(Epistemology) ,主要研究理据(Justification)和知识(Knowlege)。

 

在进一步分析前,我想区分一下“我们如何得到这个正确的点子”与“为什么我们确认这个点子是正确的”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在追寻灵感时,我们自然需要发散思维,尽量放飞。然而,将“点子”转化为知识时,我们则需要依赖理据(Justification)来保证它的普遍性(universal)和最大可能的正确度。

 

在以上六种来源中,第一种Perception,基本是我们最大的信念(belief),理据和知识的souce 。我们每天都看到,听到,接触到几乎无数的信息。而我们一般认为,它们反映的都是一定程度真实的现状。比如我窗前绿色的草,我有理据的相信这些草是真的,除非有什么值得我怀疑它们的真实性。比如它们在加州干旱的秋季一点也不枯。:)

 

第二种是Memory带来的信息。从记起某个公式到回忆起去年夏天很热,我们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它。但memory带来的“知识”也会经常被人诟病不够准确,所以很多时候需要其它信息来源作为佐证。

 

第三种Consciousness/Introspection(意识/内省),一般在获得我们内心感受的“知识”时是最好的途径。例如,当我说我感到快乐,激动时,即使别人要质疑,也很难反驳。但在判断这些感受的来源和原因时,意识和内省,有时会犯错,比如幻肢痛。

 

第四种和第五种合称推断(Reason),在自然科学(多应用induction),数学和逻辑(应用deduction)中,这两种方法能最大程度保证推论的正确性。同时很多时候,数学事实是无法从外界经验确证的。比如“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这一命题,我们可以设X为任一自然数,且X+1>X,从而证明此命题。但这一数学Truth,却无法从经验确证。

 

第六种,他人言论(Testimony) ,有时是我们获取某类知识的唯一途径。比如我只能从书上得知,一,二战曾经存在过。其实从学校里学到的大量知识,都是Testimony。但有时我们也会怀疑,书里的话,也就是权威的话都是正确的吗?当然不都是。首先,我们要分清楚是什么领域的专家,物理学领域的专家不是生物学,经济学,政治学领域的专家。其次,一个人在某个学科大放异彩,不代表他所有话都是对的。当然,如果我们不同意专家在她领域的观点,可以Doubt with Reason ,拿出怀疑的理由来,而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这类似于我们来自Perception的知识,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我为什要质疑我看得的花红柳绿都是假的呢?

 

从以上也可看出,不同的信息来源, 在不同的情景下,对我们的念头能否形成信念(belief),形成的信念(belief)是否正确,以及就算信念(belief)正确,我们相信的原因是否靠谱等问题,其答案都是不一样的。例如开头的面试故事,A因为不正确的原因推出了结论,在认识论里,我们也就不认为它构成“知识”。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对事物真实性的接受标准也各不相同。在日常生活中,情境理由(sitiuational justigication)的证明度即可;在刑事法庭上,则要求超越合理怀疑(beyond reasonable doubt);在自然科学领域,实证(Experiment Confirmed)是必要的;而在数学中,则需要严格遵循逻辑。

 

最后,如果刚开始的面试故事中,发现搞错了,不是B,而是A被录取了,结果A一翻自己的口袋,您猜怎么着,也有六个硬币!所以“这个职位,会录取口袋里有六枚硬币的人。”是一个truth,但这个truth,好像又跟“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这个truth不一样。前者我们叫它Contingent Truth,后者叫Necessary Truth。所以偶尔发现了一下truth和系统的发现truth,还是不是一回事吧。



 

题外说几句:有时大家误认为形式逻辑就是三段论,这大概和认为数学就是四则运算差不多。之所以有此误解,大概是三段论是形逻中最容易让我们理解的工具,且一般分析应用它就足够了吧。

 

还有,思维可以应用逻辑,但逻辑研究的对象是抽象事物,而不是思维。逻辑正确的原因,也不是因为它是思维的规律。如果因为逻辑应用了思维,就认为是思维规律,那么所有的想法,都是思维规律。并且,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认为李白的诗,达芬奇的画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因为它们作为“思维的规律”,早已存在,诗人和艺术家没有将它们创造出来,而只是发现了它们呢?

 

最后再声明一下,以上讨论只针对Speculative Knlowge,也就是know why,而不是Practical Knowledge,也就是 know how.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