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也不例外,但是,人和人不一样,此逻辑非彼逻辑
中国人没有专心去研究逻辑,所以没有逻辑学,中国人的逻辑也就存在着五大缺陷:
- 缺乏精准定义的概念。
“仁”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可是孔老夫子从来没有给“仁”下过精准的定义,后人只能凭自己的理解猜测,以至于很多国学大师对论语的注解都南辕北辙,郭沫若干脆说,论语就是孔子徒子徒孙的烂笔记。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同样,“圣人”、“君子”、“小人”等等都没有定义。缺乏精准定义的概念在逻辑学上都一文不值。
岔开说,中医的“阴”、“阳”、“寒”、“热”、“虚”、“实”也无法定义,所以中医就无法用逻辑归纳整理、无法科学化、现代化。
2.无证得论
“充足理由律”是经典逻辑的基本公理,没有充足的理由就下结论也是中国式逻辑的缺陷。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以上的句子和所有古代经典论断一样,统统都是论点,毫无推理演绎的论据。
你不必问,为什么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就在在其中,只管“隐”就是了,于是乎你隐我也隐,以至于官官相隐,官官相护。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做了官再去混个”博士“头衔就成了从古至今永恒不变的真理。女子小人也从不敢大声质问:为什么我们“难养”?三十而立,25就不能立吗?四十而立的齐白石不也成了大师?
中国人不注重论据,往往就出现许多自相矛盾的说法:一方面说“人不可貌相”,另一方面又说“相由心生”,到底那句话合乎逻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到用时方恨少/百无一用是书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江心抛锚迟;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3. 生硬类比
“天人合一”的理念造成中国人习惯于从毫不相干的事物或自然现象中推导出人生大道理。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人性与水有什么内在逻辑关系?水的特征就一定反应人性的特征吗?那么水往低处流岂不说明人性向恶?
“狗不嫌家贫”与“子不嫌母丑”又有什么关系?至于由此扯上爱国更是风马牛不相及。统治者尤其喜欢这一套,圣人出则黄河清,皇帝登基或降生总有祥瑞。刘邦的老娘与蛟龙滚了床单就诞下龙子,梁武帝出生时“有文在右手曰‘武’,所居室常若云气”;唐太宗出生时“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朱元璋出生时“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 到了近代,河海之深就等同(还不如)党的恩情深,爹娘之亲不如毛主席亲……
还有吃啥补啥,以形补形,核桃补脑,狗鞭壮阳不知是什么逻辑。
4. 定于一尊
中国人尊古,崇尚圣贤,将“经典”作为论据或论点的支撑。古人,圣人,贤人的话就是权威,甚至等同于真理。读书人只是“代圣贤立言”,几千年如一日靠三四个死人的智慧讨维系数亿人的头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当年的”小红书“武装7亿人头脑,即便是当今,只要抬出一句名人名句,甚至伪造一个“哈佛教授”,“爱因斯坦”的“名句” 就一锤定音站在了理论高峰,什么逻辑演绎推理全无必要。
5. 不懂集合概念
中国人注重集体观念,个体往往代表集体,集体更是掩盖了个体。得了冠军,整个国家脸上有光。一人过错,就是给整个家族甚至民族国家抹黑。同样,批评个人就等于批评集体;批判集体就等于批评集体里的每一个人。
这就犯了 “集合概念” 错误,因为群体并不代表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
比如,我们说四川人喜欢吃辣,并不代表每一个四川人都吃辣;东北人幽默,也不代表每一个东北人都是赵本山。
“抽烟有害健康”——我爷爷抽了一辈子,活到99!
“喝绿豆汤治百病是谋财害命”——我隔壁二大爷肺癌就是喝绿豆汤喝好的!
你爷爷活到99, 不代表每一个烟民都如此,二大爷用绿豆汤治好了癌症,不代表癌症就被绿豆汤攻克了,所以,说”中国人缺乏逻辑思维“也不是说每个中国人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