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发达的传统天学、传统地学,两者都处于世界(古代)的前列。-转

来源: 美国老师 2023-04-17 18:30:12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286 bytes)

中国古代有发达的传统天学、传统地学,两者都处于世界(古代)的前列。

传统天学、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天文测量、大地测量的重要工具是圭表,用圭表测影(日影,即太阳照射圭表形成的影子)的长短来确立季节、时辰,推算历法。

自古以来,有一种关于影长的传统说法——“日影千里差一寸”,即南北相距千里,夏至正午量影长度差一寸的说法(见《尚书·考灵曜》和《淮南子·天文训》)。且被认为是圣人确定的真理,不能随意改动;中国古代两种主要的天地宇宙结构观——盖天说和浑天说,都是以“日影千里差一寸”为公理的。

盖天说以此建立天地相互平行的几何模型,东汉的《周髀算经》即是对这个模型的系统说明。浑天说家张衡(78—139年)、陆绩(187—219年)、王蕃(228—266年)、葛洪(284—364年)等都以它为出发点进行推理的。实际上,“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说法有相当大的误差,并没有得到测量的实际证明,而且随时间的发展,其误差愈来愈显。

东晋天文学家何承天(370—447年)编修《元嘉历》工作中,首次指出从交州(州治在今越南河内)到地中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不是“千里差一寸”,而是“六百里差一寸”(《隋书·天文志》)。

到了隋代,天文学家刘焯(542—608年)最早批驳“千里差一寸”的说法,“千里一寸,非其实差”“考之算法,必为不可”“明为意断,事不可依”(《隋书·天文志》),并于605年上书隋炀帝,提出用实测方法纠正这一谬说,其书议未被采纳,固而没能付诸行动。

数十年之后,唐初天文学家、数学家李淳风(602—670年)则在给《周髀算经》作注中,收集各地的测影资料,发现今南京与洛阳之间的南北距离约千里,但是影长相差四寸,从而得出每二百五十里差一寸的结论。

然而,刘焯、李淳风都末能亲自实测,而且两人得出的结论很不一致,一人是六百里差一寸,一人是二百五十里差一寸,因而末能从根本上否定“千里差一寸”的谬论。

又数十年之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天文学家一行组织、主持四海实地测量,刘焯、李淳风的主张才得以实现,彻底地否决了“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谬说,在人类历史第一次得出子午线一度的实测长度。

 

中国第一次全国性天文大地测量

一行(683—727年),原姓张,名遂。唐代魏州昌乐(今河南昌乐)人。出身望门,曾祖张公谨是唐朝开国功臣,父张擅为武功令。因父早亡,家贫。一行童年在都城长安苦学,“少聪敏,博览经史”。20岁时得艰涩的《太玄经》一书,他很快通达要旨,并写出《太衍玄图》《义诀》各一卷,名震长安。

次年,权臣、武则天之侄武三思慕其名欲与结交,一行不愿卷入政治漩涡,逃至河南嵩山蒿阳寺出家为僧,得法名“一行”。人又称他“僧一行”。后他在佛教上造诣日深,著《大日经疏》等,成为唐代佛教密宗之祖。

唐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退位,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他均以拒绝。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强召他回京,主持编制新的历法。在京城长安,他主持制造黄道游仪、水运浑天仪等天文仪器,大大提高了天文观测精度;发起并主持四海测验,实地测量子午线长度,是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长度的实测;创造“九服食差”“九服晷漏”等法,编制成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价值历法之一的《大衍历》。

724—725年,一行发起组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天文大地测量——四海测验工作。

目的:一是为编修《大衍历》,验证自古以来“日影千里差一寸”说法;

二是为了计算南北昼夜时刻长度的变化,推算南北距离对日食、月食的影响等与制订历法相关的问题。

这次测量的区域很大:以中原平地为中心,北到北纬51度的铁勒(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之南的乌兰乌德附近,当时为唐朝辖治的“瀚海都督府”治地),南到北纬16.7度的林邑(今越南中部),南北之间纬度达34度多,直线距离约4000公里之远;共有13处测量地点(见表1)。(据《旧唐书·天文志上》《新唐书·天文志一》)

 

首创子午线实测一度长度新概念

 

一行他们进行了北极出地高度、冬至夏至晷影长度、春分秋分晷影长度、冬至夏至昼夜漏麇刻长度等一系列的实测工作,取得一批前所末有的实测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大衍历》的精度。

例如,原来的浑天说派都认为北极出地高度是恒定的,恒为36度。一行他的实测值:在林邑为17度4分,在铁勒是52度,其他南北不同地点北极的高度皆不相同。这清楚地表明:北极出地高度在各地是不相同的,它不是一个恒数。

这对浑天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又如,一行和南宫说(时任太史丞,协助一行进行测量工作)等精心造取了中原平地的滑州白马(今河南滑县)、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蔡州武津(今河南上蔡)四个测量地点,且对四处的测量工作做得最为认真,也最为重要。

这四个地点均处于黄淮平原之地,又大约在一个经度线上,在测得北极高度等项目后,又用测绳丈量彼此之间的水平距离等一系列数据(见表2)。

 

(1里等于500步,1步约为5尺)

数据表明,滑州白马至蔡州武津距离合计526里270步,夏至日影长度总差2寸5分,北极出地高共差1.5度。

于是得到“大率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极差一度”(《新唐书·天文志一》)。从而也彻底否定了前人的“日影千里差一寸”的错误,了结这个千年积案。更为重要的是一行他们通过实际测量还发现:影长并不随南北的距离产生线性变化,即里差与影差不存在稳定的线性关系;而是里差与北极的高度差形成线性关系,即里差与极差(南北距离与纬度之差)之间则存在稳定的比例关系。

即“大率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极差一度”。经过计算,一行他们在北纬34度处实测子午线的一度长相当于今131.11公里,与近现代测量结果在纬度34°处,子午线一度长110.94公里相比,差20.17公里,有一定的误差。

至此,一行在世界上首创了子午线实测一度长度的新概念。

 

国际小行星组织为纪念一行在天文学的卓越功勋,于1972年把南京紫金山天文台1965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一行小行星”。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