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是觉得佛教理论相对来说比较接近唯物精神,特别是第三重境界:见山是山。与尼采的艺术去感性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有跟帖:
•
呵呵,像虽像,但是一个是死的,一个是活的。
-dhyang_wxc-
♂
(0 bytes)
()
03/15/2023 postreply
08:36:03
•
主流應是誤解了尼采的意思。尼采應是在批评去感官化("感性"譯得不確),而且意思很简单,即音樂應重视聲音本身是否好聽,
-中间小谢-
♂
(121 bytes)
()
03/15/2023 postreply
10:10:29
•
尼采写这样的文章,其实已是一种哲学观,应该是他生命的很后面了,已经悟到了“看山不是山”的问题。我说过他就差一步。:-)
-主流媒体-
♂
(0 bytes)
()
03/15/2023 postreply
10:43:42
•
小谢侧重文字,玩味文字,而我侧重的是思想和意境,正如尼采跟曾经好友分道时说的,很难交错。:-)去评评影云的诗吧!
-主流媒体-
♂
(0 bytes)
()
03/15/2023 postreply
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