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观斯拉夫1:美术史鉴证“商鞅-大秦-蒙元-中俄”因果链

来源: 免疫力真的好 2022-11-13 19:21:5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2271 bytes)

蓝星最近两百年历史其实都是在兜兜转转纠结这么一个问题---究竟是主义(意识形态及其背后的实体形而下势力,例如资本)的边界广大,还是国族及其文化的边界广大,所有近现代战争包括全球贸易战这样被定义为战争形式之一的经济战,都是在抢答这个问题。

历史就是因果链。

地缘地理的近水楼台之便对于历史的进程的影响力不容忽视,读完本文,举一反三,也许就能明白为何新中国选择了布尔什维克化的马克思主义,不只是他们影响我们,我们早就影响了他们。

汉景帝有句名言是跟手下的儒生辩论汉室代秦是否符合中国古代的道统礼法语境里面的正义,抑或是野蛮代替文明的僭越或者说丛林法则时候脱口而出的---“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史记·儒林列传》) “你们吃肉时,不吃马肝(马肝是有毒之物,不能食用)会死吗?谈学问又何必商汤(时政)。”      

汉景帝知道这一类话题如果扩大了讨论,会在理论上动摇汉王朝的根基,所以他强行把这一类话题都屏蔽起来,让臣子们禁言。 (你看中国古人的心灵文明领跑古代世界的程度令人咋舌--在世界大多数地区都是胜者为王规则的年代,中国古人已经在思考到手的胜利果实是否符合根本逻各斯即天道正义这样深奥得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事儿了,甚至这个事儿相关的言论自由程度也达到了皇帝老儿都管不着或者管得有点无奈境界) 今天咱们也来聊聊跟眼下大热的斯拉夫人有关的一个马肝问题。

哥哥跟我说,俄罗斯这个北方强邻是永远具备领土扩张本性的北极熊,中俄关系如何平衡是中国政治家永远的高难度挑战棋局。

我说如今中俄抱团有俩原因--

第一,有仇不报非君子,苏联解体令斯拉夫民族国运一落千丈,如今普京抓住或者制造了可以给斯拉夫人与欧洲人同时逆天改命,逃出美国七十多年魔障的机会,而当年,客观上苏联解体,有中美当时盟友关系的助推作用,中国不愿意也不应该成为眼下毛子的报复对象;

第二就是目前美国困兽犹斗,黑云压城国际形势下,被围堵的中俄欧抱团突围的现实需要

我意味深长地对哥哥说,赶狗入穷巷必遭反噬,何况北极熊乎? 问题是斯拉夫人建立基辅罗斯三四百年后依然是凝聚力比较低下的乌合之众,恰好是入侵征服他们的蒙古人把自己从汉人,确切溯源说是把商鞅教会秦人的那一套传给了他们,他们才第一次获得了真正有助于壮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与国家-社会凝聚力,东正教与所谓第三罗马的感召力那都是后来美化吹嘘出来的后话。

可惜他们强大了以后,祸害得最深的就是我华夏,也就是教会他们从乌合之众飞跃成高度组织凝聚的国家机器的治理体系的源头! 不信,咱们可以从美术史来回顾下毛子的历史。

鞑靼(在美术史上也有“达达”之同音同意)本来是指进入欧亚腹地并且突厥化的蒙古征服者(鞑靼就是欧洲人指代以花剌子模、喀山、基辅、莫斯科等为据点入侵欧洲的蒙古人的别称,在伊凡四世这个蒙古人的外孙出生时,鞑靼蒙古的欧洲权力中心就是喀山),后来鞑靼就专门指塔塔儿族这个由蒙古人与高加索人混血的民族,有些欧洲人也用来泛指有蒙古血统的东亚游牧民族,例如满族;与汤若望同时代的传教士为顺治皇帝画像流传到法国,就题名为“年青的鞑靼皇帝”。 

历史学家说相隔一百年的两位著名沙皇,暴君伊凡四世与改革者彼得大帝都是具有显著鞑靼血缘与外貌,却又极力摆脱之的。那么我们来比较下这两位的精气神有什么根本区别。 

伊凡四世只是物理上切割与蒙古黑暗蒙昧政治的联系---他一把火烧了喀山,焚城屠城、用秘密警察实施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的监控与迫害恰恰是蒙古人的手法,他在思想上依然是彻底蒙古化的。

著名历史学家、法兰西院士、吉美博物馆馆长格鲁塞(Grousser, R.)在他的名著《草原帝国》(L'Empire des Steppes)提到,蒙元帝国时期,一个商人可以明目张胆地拿着五十两黄金穿越帝国幅员辽阔的国土,安然无恙。为什么?因为大汗采用无处不在的秘密警察以及“什伍保甲制”(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两,五两为一卒,五卒为一旅,五旅为一师,五师为一军)、“连坐法”来保证他的大扎撒(法令)在帝国令行禁止。

毛泽东有句著名的诗“百代都行秦政治”! 

这些就是大汗的那些汉人或色目人谋士教给原本是原始游牧民族的蒙古人的上溯至秦孝公时代商鞅变法后形成的暴秦苛政统治手段。 焚城屠城的伊凡四世全然继承了这种手段,每个人都会被身边至少3-5个人监视着。民众唯有甚少言语,保持静默以免祸从口出--所谓“道路以目”。

久而久之,他们利用为教堂画圣经题材的机会,同样用拜赞庭帝国传承下来的技巧,却用他们自己生动活泼的创意来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看这幅“老鼠们为猫举行葬礼”

16
13

是否与先秦时代中国诗经里同样为升斗小民调侃统治者的诗歌《国风·魏风·硕鼠》异曲同工呢?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类似的中国年画“ 老鼠嫁女“倒是欢乐版本

6
14

感慨,作为来自一个历史足够绵长的东方国度的客人在欧洲看展览,有时候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不免有这样哭笑不得的联想!

彼得虽然也有鞑靼蒙古血缘,且外貌上有体现,但是在思想上却是彻底欧化的,据说日本明治维新的启蒙思想家福泽吉喻的“脱亚入欧”理念就来源于彼得大帝,而彼得大帝之所以能够义无反顾地斩断蒙昧与他少年时即进入产业革命后方兴未艾的西欧,并结识一些奇特的朋友,比如天文学家哈雷就是他的忘年交不无关系,而彼得这样身高近两米的英俊少年在欧洲的这些精英眼里也是颇有魅力的!

据说哈雷与年轻的彼得曾经一起租住伦敦郊外的一座贵族房舍,后来屋主发现俩人的恶作剧的溜门撬锁几乎令这座房屋狼藉不堪,彼得的随从赔了一大笔钱了事。

这里我们先来看彼得大帝最钟爱的一幅名画---大卫与约拿单。

7

在中国的《诗经·国风·秦风》里有一首诗歌歌颂了公元前4世纪中国大地上一个分封的诸侯国里一种朴素的兄弟袍泽之情和家国情怀: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而在此前六个世纪,公元前10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的以色列联合王国(邦联制),也曾出现了类似的感人故事,两位主人公之间的情谊也达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境界:  这个故事见于“圣经 撒母耳记”。

大卫战败歌利亚,解救了扫罗和以色列人,成为以色列的国家英雄。由于庆功宴中妇女(还有一个原因是大卫王是颜值很高的少年英雄,而扫罗已经年老)的称赞“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致引起扫罗的嫉妒与追杀,不得不四处逃离,甚至藉装疯以避害(撒母耳记上21章:12-15)。 

约拿单是扫罗的儿子。 圣经中记载大卫与约拿单(David and Jonathan)的友谊被传为佳话。

相同的眼光、定见、灵性,一样的忠诚、守约、仗义,使大卫和约拿单结下了生死友谊。 “约拿单的心和大卫的心就连在一起,约拿单爱大卫就像爱自己一样”。(撒上18:1)

既然两人都是英勇的战士,也是上帝的忠仆,他们就“立约”巩固彼此间的友谊。约拿单清楚看出上帝的灵在大卫身上。(撒上18:3)他不像扫罗一样嫉妒大卫,视之为自己的敌手。

相反,他深深尊重上帝的处事方式,因而为他的年轻朋友树立了优良的榜样。扫罗想要杀大卫,约拿单并没有从旁协助,反而预先通知大卫,并为他求情。大卫被迫逃亡之后,约拿单特地去见大卫,还跟大卫立约,以确保大卫会庇护他和他一家。(撒上19:1-20:17)

约拿单所言“耶和华使人得胜不在乎人多人少”(撒上14:6)与大卫所言“争战的胜败全在乎耶和华”(撒上17:47)如出一辙、何其相似。

所以约拿单和大卫实为英雄相惜。“约拿单爱大卫,如同爱自己的性命。”(撒上18:1) 约拿单多次向大卫报信,使得大卫逃离他父亲扫罗的手。

约拿单虽与大卫盟约,却没有背叛父亲扫罗,最后和父亲一道战死沙场,忠、孝、勇俱全,实乃悲壮!

难怪大卫惊闻噩耗为约拿单书写哀歌:“英雄何竟在阵上仆倒。约拿单何竟在山上被杀。我兄约拿单哪,我为你悲伤。我甚喜悦你。你向我发的爱情奇妙非常,过于妇女的爱情。英雄何竟仆倒,战具何竟灭没。”(撒下1:25-27) 

约拿单死后大卫恩待约拿单的儿子米非波设视如己出,而不是对扫罗后人斩草除根。

在这幅画里,伦勃朗以宛若凡人依依惜别的场景来表现两位英雄圣贤之间感人肺腑的友情---年轻的金色长发美少年把头埋在异姓兄长约拿单的怀里,与他诉说衷肠。

画这幅画的时候,伦勃朗的财政意义上的世俗生活与他的宗教生活一样都跌入了人生的谷底,也许逆境令人更加珍惜平凡朴素的人情,对于漫漫红尘的体验也不流于俗套,更令内在的宗教情感与艺术内涵升华。

1640后,家庭的悲剧让他的绘画风格变得朴素与低沉。伦勃朗和他的妻子莎斯姬亚·伦勃朗(注:她是伦勃朗最重要的模特)生有4个孩子,只有最小的一个存活,但他妻子在生孩子后不久去世,他和女仆住在一起,女仆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为此受到教会的谴责为“罪恶的生活”。

由于他为了画画经常采购大量的衣物和绘画工具,从不计较财产,所以很快就到了破产的边缘。1669年他在贫病中去世,身边只有女儿陪伴,死后葬在西教堂一个无名墓地中。 

这幅画是著名的彼得大帝收藏的第一幅西方重要画家的画,尽管在彼得出生之前伦勃朗已经去世但这不妨害彼得成为他的知音。 

从此,俄罗斯美术家的心灵与技巧同时被启蒙,原来颂圣题材还可以藉由定格普通人的看似寻常却高贵的情感,生离死别的场景来体现,这幅画是如下许多我们眼睛熟悉的俄罗斯写实主义名作的“导师”,启蒙了后来著名的具有历史纵深感的俄罗斯写实美术。 

哥萨克致信土耳其苏丹 

image

埃及妇人与她的婴儿 

10

十字军骑士

21

庞培城的末日 (ishka老师曾经为我专门讲解这幅布留洛夫的名作)

20

嗯,对比下法国人杰里科画的美杜莎之筏,

18

女学生,与下面这幅据我父辈说时常想起托翁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的“马车上无名女郎”相比,我本人更喜欢这幅也是刻画一个无名女主人公的作品

11
17

生活的断章

12
9

沉思艺术(又作:画室里的缪斯)

4

主人公的高贵再也不需要那些貌似威严的呆滞表情,狐假虎威地把米歇尔等大天使放在自己身下来造势,但是在而在此之前,他们都是照搬过去拜赞庭教堂里的画法用散点透视连环画般地来描述什么沙皇与大天使米歇尔等受到神谕与上帝的惠顾之类的题材!

彼得大帝之前一百年的伊凡雷帝时代的颂圣题材Icon Paintings的确就是继承拜赞庭教堂的装饰画手法这么来表现的

image
1
15

风水轮流转,待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各种新的绘画流派和技术爆发,拜赞庭血统的欧洲传统装饰性icon paintings到了欧洲首富维特根斯坦家族的密友与收藏对象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1862年7月14日-1918年2月6日)手里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可以用来表现浪漫写实的题材了。例如这幅著名的Der Kuss(吻)

3

闺蜜

19

俄罗斯,目前强烈要求意大利归还租借展览的艺术品,以防以制裁名义鲸吞。 其中,就包括这个世界名画《戴羽毛帽的年轻女子》。 .8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