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后来的发展

本帖于 2022-05-26 09:53:12 时间, 由普通用户 va168 编辑
回答: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得了什么va1682022-05-26 09:46:03

除了以上四个真理,佛教后来在佛陀悟道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了色即是空、冥想和瑜伽(侧重肢体动作,在此不赘述)。

1,色即是空

色就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情感,比如你看某个人,感觉很坏,或者感觉很好,似曾相识,那你就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我们看待任何事物,其实都是先入为主的带有情感的,比如,听到尖叫会联想到危险,看到阳光会感到温暖。这种情感在以前那个技术落后的时代,可以让我们快速的做出各种判断,更好的存活下来。

但是由于这个情感是主观的,有可能出错,而且不同人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这就会我们对真理的把握带来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遮蔽。举个例子,有一个人对你做了一件坏事,你就会给他贴一个标签,坏人,而且你的实际行动会和他对立。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其实是没有固定性格的,在不同的场景下,会有不同的表现,他的性格和行为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你给他贴一个简单、固定的标签,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应。

学习佛学可以帮我们认识到,自己对世界的主观看法是不真实的,真实的世界不带感情色彩,因此要去除这些色,达到空的境界。所谓的“色即是空”,就是说我们赋予万事万物的主观情感、看法、内涵,其实都不真实,我们应该客观、真实的认识世界,把握自己的本心和本真,不受外物的干扰和迷惑。

2,冥想

佛学强调内在修行,仅仅靠外在认知或学习知识、技能无法领会佛学的真谛。要想领会佛学真谛,还要懂得冥想。

它是一种通过专注呼吸,或者某一件具体的事情,而达到不被人脑模块轮流影响和控制、不受制于外物的境界,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自我。这里有一个例子——你在火车站,各种模块或外物就如同一辆一辆火车,它们都想把你拉上火车,于是你就在不同的火车之间跳来跳去,犹豫不决。而通过冥想,你可以做到站在原地不动,静静的看着各列火车开来开去,而就是不上车。

学佛的意义所在——

学佛之后,真正的悟道之人会把佛法当成一个超越自然选择的方法。为什么要超越自然选择呢?因为自然选择的设定具有天生的不合理性。

自然选择给每个人的基本假设就是,你是特殊的,你比别人重要,你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以便高人一等,享受荣光。于是,我们总是从自我的视角出发,去判断好坏,去用精致的利己主义成就自我。但是这个基本假设不可能是正确的,因为全世界有这么多生物,不可能每个生物都比别的生物重要,不可能每个人都特殊。

那我们能不能换个视角呢,如果你能跳出自己,用一种整体视角或宇宙视角去看世界,那么“无我”和“空”这两个概念就很自然了 —— 它们等于就是说,你并不比其他事物特殊,每个人、每个生灵、甚至一草一木都是一样的,人类并没有什么特殊或特别之处。

一块腐烂发臭的肉,从人的视角来看,它里面有细菌、对健康有害,显然是个坏东西。但是从细菌的视角看,腐肉恰恰是它们繁殖的温床,对于细菌来说,这显然是个好东西。这就是“色即是空”。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认识到,所谓的好与坏,善与恶,真与假,都是我们人类的有色眼镜给定义出来的。

这就是佛学的意义所在:把我们从自然选择限定的狭小视角中解放出来,从一个更高水平、更宽阔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

写在最后的话——

两千六百年前,佛陀体察到了自然选择给人的思想的限制。他没有任何现代科学工具,但是他通过内心的潜修和艰苦的历练发现了问题所在,找到了解决方法,还发展出一套知行合一的佛学体系,形成了很多佛教经书。佛陀走得非常非常远,以至于后世的人们已经很难真正理解他。

两千六百年后,现代科学让我们再一次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使得我们可以学习佛陀的方法,印证佛陀的思想。这是佛陀的伟大之处,也是我们人类得以存续、和谐共处的法宝。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