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和母亲节

来源: 朱头山 2021-05-10 05:08:2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8426 bytes)

在母亲节前夜,看了部老电影“Boyhood"。电影名被翻译成”少年时代“,太遗憾了,更确切的译名应该是”男孩的成长史“。不用过多地介绍导演演员和电影背景了,其实真的只要说一句,这部电影拍了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12年(更具体地说,12个夏天,拍摄基本在暑假),但是没有换演员,这就足以永载电影史册。忽然反应过来,这部电影其实更接近巴赞所谓的“电影的本质”,作为生活渐近线,或者“木乃伊情结”,无论剧情怎样狗血(何况不甚狗血),它确实是完成了所谓“对时间的凝视”。

我喜欢看一些真实的犯案节目,觉得有些案件连小说家都想象不出来。真实故事就是一部自然的小说。”少年时代“的原型一定是作者真实的故事,从6岁到18岁,没有刻意设计的冲突,没有什么逆天的情节,自自然然,平平常常,时间堆积起来,看到最后不可能有观众不“自伤身世”的,都代入了。奇怪的是,我突然从中看到一个难得的以男人视角观察母亲,和其它有关的女人的场景。

母亲总是被人赞颂,也确实值得赞颂。女人是性别中的弱者,几千年来在各种文化中都被压制欺凌,到了政治正确的今天,批评女人在文艺作品中是不可接受的。就像你骂白人,怎么骂都不是种族主义,骂黑人,哪怕黑人那些坏事儿都是真的也不行,你不见弗洛伊德都成了圣人了?

每个男人都是女人生的,没有母亲的养育,没人能长大成人。现代的男人比女人并没什么优势,完全靠力气的活儿不多了,男人能干的女人基本能干。反之,男人在成长中有求于女人的反而比较多,幼时要母亲照顾,长大后要满足性欲,总是迁就点女孩,被耍的机会较多。结婚后,本事并不比妻子大,却要承担家庭失败的责任,要满足妻子的期望,还要面对女人控制欲的膨胀,要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子不教,父之过“,但这里又要掌握管束和放飞的节奏。父亲成为子女教育失败的承罪者,和子女怨恨对象的目标的机会要大大高于母亲。

因此,一个男孩的成长史,就是和女人的关系史。母亲很伟大,但并不神圣,并不是每个都是圣母。影片主人公梅森的母亲,就有点问题。她是个自我中心的女人,一出场就和梅森生父闹离婚,看来看去,不是因为感情问题,而是梅森生父不够有出息。母亲根本不考虑子女很爱父亲,也不考虑这样做对子女的心理影响,毅然决然地离了婚。母亲再嫁一个教授,也拖着一儿一女,开始还好好的,但不久这个教授变成了渣男,打骂老婆不说,对自己生的别人生的子女一律虐待,做事不计后果,酗酒闹事。不过在和这个男人婚姻期间,母亲考上了大学,完成了学业,成了一名教师。

母亲再次离婚后,和一个到阿富汗打过仗的军人同居了。结果没多久,这个军人也变成了渣男,和此时已经长大了的梅森发生了冲突。家庭再次解体,当梅森要去读大学了,母亲宣布她的责任到头了,要卖掉房子换到公寓,对子女保留旧居,给他们一个回忆的要求冷嘲热讽。影片没有点破,但留给观众的印象,这个母亲并不合格,她的每一个决定并没有考虑子女。而且她一连串的婚姻失败,提示她在夫妻关系上也是自我中心,缺乏尊重,过于”敢爱敢恨“。把每一个前夫都变成渣男,这个女人也好不到那里去!

男孩成长过程中总免不了要追女孩。电影中梅森在和一些大男孩和父亲的聊天中,表达了这个年龄的男孩对女人的想法:一方面,他们把女孩想象成泄欲工具,让她们排着队blow job。另一方面,又渴望有个能谈得上话的体己女孩。梅森高中时交了个女朋友,躲在姐姐的宿舍里性交,却被姐姐的室友发现,以为他们姐弟乱伦,也够尴尬的。但这位女孩却被发现和一个橄榄球员有染,梅森和她分手时,女孩的话说得很难听,意思就是,你什么也不是,凭什么要我跟着你?

梅森的生父比母亲靠谱多了,在梅森姐弟的成长中一直起到一个正面的作用。离婚后,他又娶了一个妻子,夫妻恩爱,没有再离婚过。他按时来接姐弟俩去玩,在他们人生的关键场合从不缺席。当知道女儿已经处男朋友时,他教导她采取避孕措施,”少女怀孕非常普遍,可能毁了你和孩子,但不性交是不可能的,以前我和你妈妈做不到,你也不可能做到,所以要带安全套,你女孩子一定要让他戴!“。这个教育很可行,这样教育女儿也很正确!

父亲听说梅森和女朋友分手了,劝解他说:女人都是这样的,眼睛老是看着更好的,还老是喜欢控制男人。别上她们的当,把自己的事做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know what you are doing),别把女人当你的中心。当你把自己的事做好了,合适的女孩就会出现的,I promise you!

父亲在子女成长中的作用,常常被低估了。美国黑人成就比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高比例的黑人都是单亲母亲家庭,家里没有父亲,子女从小没有一个男性榜样,没有一个心理靠山,在人生的重要关头没有一个男性导师,这个缺憾是很大的。有部俄国电影”贼“,一个单亲母亲和贼好上了,那个孩子在外面被欺负了,贼继父出去为他出头,小孩看到那些欺负他的人被打的七零八落,那种自豪没得说了!父亲的作用不是问寒问暖,父亲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中国这几十年农村的留守儿童,既没父亲也没母亲陪伴成长,这个后果迟早要显现出来的!

还好,影片一直停留在普通家庭层面,少年只是静静成长,没吸毒滥交,没无因反叛,没遭受更多的校园暴力,没同性恋,没变成傻大黑粗体育生,特别顺当地长成了文艺青年却不是子承父业玩音乐(小时候有一年看到他房间里有把吉他,还以为会这样呢),变成了特别切题的摄影师。这不能不说不刻意,但是蛮准确。小正太头发这个梗用得很好,脸上长出的青春痘,和结尾故作老成蓄起的胡须更好。

影片结尾时,母亲果断地“断舍离”,要求一双儿女把物品分类,留的,扔的,卖的,到她搬进公寓,只有简简单单的东西,儿子上学去的时候,不过也只有三件行李。她跟儿子告别时说,人生不过是恋爱结婚生孩子离婚再结婚再离婚,好像前一天孩子才学会骑单车,再往后“就是我的葬礼!”,“但我想要的更多!”,这是一个泪奔时刻!

正如片中纷繁的人物,少数在毕业大趴体出现,多数就那样无影无踪,就像第一季骑着单车追着搬家汽车的发小,很多人注定是你生命中的过客而已。生命不止,可能性不息,总会有人走过来走过去,你有定格的时光或者记忆,但是正如宋胖子那句经典的歌词一样,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说白了,真的是简简单单的事情。有的时候就是需要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不过说到这儿,早已不是人生如戏或者戏如人生那么简单的事儿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我也喜欢看一些真实的犯案节目,有些现实案件的确连小说家都想象不出来。对于真实犯罪案件的破案分析,各种推理,各种解读,一直是 -盈盈一笑间- 给 盈盈一笑间 发送悄悄话 盈盈一笑间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11/2021 postreply 04:10:26

一直是我的爱好,乐此不疲。上大学时我最喜欢玩的一个游戏,就是根据悬案现场,往回推理,看看案发真相是什么。非常有意思。 -盈盈一笑间- 给 盈盈一笑间 发送悄悄话 盈盈一笑间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11/2021 postreply 04:13:2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