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合唱的油管视频在这儿:
看了视频,一种熟悉感,想起了那个“童年”的故事。
老罗的这个歌是1982年在台湾“广而唱之”的。不过,那和本老汉无关,当年即不知道罗大佑是谁,也没听过82年的原版台湾“童年”,“童年”是在1985年后听“偶像”成方圆唱的:
(85年,不懂“抄袭”与“山寨”问题,自然不知成女士唱此歌的“非法”性,这不是今天聊的重点。)
当时很喜欢。
虽说在大学校园经历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校园歌曲”热,但毕竟是“样板戏”的底色,见到成女士挂把吉他,边弹边唱,有新鲜感,喜欢的一个角度。喜欢,不全是“新鲜”的问题。现在想一想,可能更有对“孩子的童年可以是这样”的一种感叹。还不算成女士版“童年”中消去了罗大佑原歌里的整整一章:
“福利社里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诸葛四郎和魔鬼党,到底谁抢到那支宝剑?隔壁班的那个女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嘴里的零食,手里的漫画,心里初恋的童年。”
这个吗,更接近“正常童年”,不过对1985年的大陆社会过于“开放”,被从“成版”中拿掉了。就是被“割掉”的“童年”,也还是太理想的一个童年。和本老汉的文革童年比。
聊到此,带技术含量的“历史”还没开始,*_*。
老罗写此歌,在1981年。81年啥情况?台湾才经历了一次最强劲的民主抗争,“美丽岛”事件后不过一年多。“美丽岛”是被暴烈的打压下去的。老罗此歌,有替当局“维稳”,弄弄“岁月静好”氛围的效果(是说效果,不是罗初衷,没人知道罗初衷)。“童年”推出的时期,是一个“争民主高潮”才过,下一个“民主高潮”刚开始酝酿的时期。
这种情况下的孩子可以有这样的歌,“童年”。
一个极权的暴烈不是另一个极权的暴烈:
*_*。
朋友们新的一周“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