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有两种,有窗的与无窗的。
文革中有一段时间(大约三四年),我与爸爸和奶奶在一间有窗的地下室里居住生活。
地下室的窗户,最低点齐着地面,长方形,大约是“高二宽一”的比例,最高点正好在行人视线的下视点上。因为是直面“通道”,那个玻璃窗户自然属“不安全”类,所以外面有几棵竖着的铁条(应该是三棵)。又因为是在行人的下视视线上,所以窗户里面的“自主”部分总挂着个白色的帘子。房间里不全黑,但比较暗。两(三?)个窗户,朝东。
是一个大约五六层高大楼的地下室。朝东那个“通道”不宽,大约不到五米(记忆)。通道的另一侧是一个差不多高的大楼。所以,尽管每天都有“太阳升”(不是天天“东方红”,有时候阴天),但在家里呆着,终日不见阳光。当时本老汉是前“花季”和初“花季“的孩子,不懂什么”心理“不”心理“的。但是,后来一直酷爱阳光,不知是否与此有关。
这个住处,暗与“低”也让其很潮湿。衣服被褥很容易有股“潮味”,有时候奶奶会把被褥拿到通道尽头两幢大楼之外的那个院子里晾晒。院子里有“永久式”的“铁丝”索,不知最早谁拴上的,反正是众人用来晾晒洗过衣服的“公共场所”。文革时,被褥属“贵重物品”,晾晒的时候,奶奶会派我照看着。不是连续性的照看,不时的过去看一眼。不曾丢过。
因为这种居住环境,期间,很少有同学来家里“玩”。有事儿,同学会在门口叫我,然后迎出去,该去哪儿去哪儿。
这个地下室,原设计不是住人的“居室”,应该是某种“储藏室”。文革中住房奇缺,属于太祖“勒紧裤腰带干革命”那个被腰带勒进去的肚皮部分。我家后来搬出,还是有人家搬进来。不知道是那样的人家。可以想象,被太祖发派去“广阔天地”后而“返城”的人们,如果住进这个地下室不会比我感觉更不阴暗,但毕竟头顶上有个挡风遮雨处。
因为地下,潮湿少光之外,密闭性较好。想一想,物尽其用,可以是当时怕风怕光的林大帅的好居处。太祖来住就不合适了,屋顶很低,太祖那样“伟大”,头顶的移动空间受限。
少光而潮湿,阴暗会不会带来“阴暗心理”?这个也许该找个心理理疗师问一问。不过,当时不让同学来家里“玩”就有“被阴暗到”的意思。后来的看海,也可能跟那个经历有关。站在太平洋东岸,向西望,如果能给目光加个曲折性与穿透力,可以看到当年那个地下室挂了白色帘子的窗户。穿越的说,^_^。
朋友们新的一周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