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情感动物。一旦丧失了情感表达能力,人活着如僵尸。
人的情感构成,如同足球队的4321阵型, 4分献给了宗教,3分为荷尔蒙私藏,2分留给了亲情,最后1分被博爱截留。
有一个卡斯特罗的传说,他是古巴革命领袖,年轻时他也浪荡过,与女朋友钻树林,柔情蜜意下,不忘谈政治。我估摸着,那个女人被他的政治理念蒙圈了,不懂,不明白,但肯定被男人的热情感染了,太有能量了,太有理想了,一脸的光芒,能把政治当宗教,保不准也能把姑娘我当宗教。在泡妞时,卡斯特罗情感表达是8分,宗教+荷尔蒙+博爱,3D打击,很厉害的说。
有人可能质疑:宗教怎么置于荷尔蒙之上?举个例子,如图,天使存心捉弄时,修女欲仙欲死,情爱高潮莫过于斯,历史中,人类对信仰的虔诚远超过生死的执着,至于性爱,不就是繁殖的手段吗,等而下之,一边凉快去。如果觉得这个例子过于遥远,可以看看川粉。川粉已经有宗教般的狂热,持久的高潮,数年如一日的坚持,年轻时追姑娘的热情哪有如此强烈。
古人是幸福的,情感表达多头并进。现代人是烦恼的,因为上帝死了,文学死了,大部分情感表达塌方了。
上帝死了,宗教没了,一下子就掉了4分。而文学 ,一直是宗教和荷尔蒙的载体,圣经是一个文学作品。文艺复兴是”情色复兴“,情色从文学发端,参阅小说”十日谈“。没有了文学,荷尔蒙丧失了朦胧性的诗意阐述。现代的流行歌曲,影视作品,行为艺术,将荷尔蒙的情感型,转述成了极易发泄的生理型。
现代人的情感表达不充分,心理问题日见增多,没有容易的解决方案。如果做一个具体分析,“宗教-荷尔蒙-亲情”,大致可与,“精神-肉体-血缘”,一一对应。至于“博爱”,它就是一个情感溢出,有它甚好,无它无碍。亲情与血缘关联,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属于不变量。能使劲的只在“宗教-荷尔蒙”这个二元组合里。
宗教死了后,没有替代品。对政治领袖的狂热终会雨打风吹去。哲学家们脑子挨了转,把死神搞成了终极缪斯,显然是歪门邪道。
但反过来想一想,生命本身或许就是一个宗教,回到人类初心,看看母神崇拜。“活着”本身让人惊叹,生生不息本应是最高的宗教。
而荷尔蒙呢,引而不发,朦胧,若即若离,相忘于江湖,让情感的表达没有尽头。那是一段开放结局的爱情,情感缠绵不见首尾。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