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题目,把我吓一跳。看完内容才明白,我们都是迷茫的行者。千年幽暗千年叹,遍寻明灯尤未全。有问题随意提,来这就是来讨论问题的,何况茶轩里还有诸多的高人。
一直认为有问题是入道的开端。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有很多疑惑是好事。我也曾经一直困惑于人生的意义很多年,一直郁郁寡欢,生无可乐,直到最后接触了佛教。世界上的善法很多,但是最纯最善最能帮助人的只有佛教,这是我的总结。
一个人的人生只有确定了方向才有意义,而确定方向需要信,信需要对疑惑的问题有答案,信也需要谦虚 - 只有做到谦才能摒除心中已有的成见开始真正的学习。不读易经没法真正了解四书,论语里孔子说他十五岁有志于学 - 而易经第十五卦正是谦卦,正因为有了谦,所以之后才能三十而立(离卦), 四十不惑(解卦)... ... 据我的观察,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包括年纪很大的人,都没有达到孔子十五岁的境界,当然以后的境界就更不必说了。
对于存在的文章,当时还是因为你在70坛提了一下,我才去看了看,问了他几个问题。因为他说他并不是佛教徒,并且没有对戒律有任何的持守要求,所以以后没有再关注他 - 因为戒律是佛教的根本,而佛教是唯一的通向完全解脱之路。其他的善法我没有太多兴趣。
洪峰讲的道理上没有太大问题,但是佛教,包括儒家,讲的都是契机又契理。只契机不契理,是胡说。只契理不契机,是白说。并且讲道理的时候个人情况也不同,有知之者,只是表面的知道。有好知者,努力的学习并且充满了兴趣。有乐知者,以此为乐,学到的和自己本身已经完全圆融。
佛教里面经常讲空,是因为这个世界的人都执着于有。但是如果一个人认为一切都空,什么都没有,是一种“顽空”,其最好的结果是生无想天,并没有真正得解脱。认为一切都空本身就是一种执着,而认为一切都是虚空,严格的来说还是不对,虚空还是有形的,还是可以感觉到的 - 这不是佛法中说的空。所谓的空,简单的说就是事有理无,相有性无。执着于空还不如执着于有呢。“宁可执有如须弥山 不可执空如芥子许”,执着空的人连佛都不能救,所以空想天没有佛法,被称为学佛的八难之一。八难中还有一个就是“世智辨聪”- 在世间人看来聪明伶俐的很多就是刚刚说的不谦虚的人,也如同其他的难也一样,不能接受正法。即是空又是有,既是非空,又是非有,才是中道,才是真正的空。
什么是空?说不出来,说出来的就是假的,就是方便说。只有靠自己去证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空属于无为法,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为法,包括大部分的哲学论述,科学发现,都是如此。所以以现代的学习方法是不可能了知“空”的含义。空虽然不可说,其作用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比如说世界上的一切有都来自空,一切物质都来自虚空 - 无中生有,而虚空能无中生有还是来自于其“空”的本性。
“太末虫(细菌)处处能泊,独不能泊于火焰;众生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般若即是智慧的本体,其性本空 - 但是众生的心再怎么想也不可能想出来空是怎么回事。有人说佛有四不能, 因果不能改,真法不能说,智慧不能赐,无缘不能度。从这个意义来说,说出来的佛法都不是“真法”。当然,因果不能改 - 也不需要改,因为因果正是度众生的因缘,而一个证得空性的人也不会为因果所苦。真法不能说,但还是要说,从方便法可以引导到真法。智慧不能赐,但是可以教给众生得智慧得方法。无缘不能度,但是可以和所有的众生广结众缘。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学和习是一体的,学到的要应用才是学问,佛教更是如此。通向空的道路是不执着,既然不执着当然好的坏的应该平等对待。所以修行者才要受种种的苦,来消除长久以来的执着习气。同样在种种的乐的境界中,也不执着,所以也不会有“世乐”。
真正的修行者是从来不会觉得苦的,因为学而时习之,当然高兴了。如果有志向相同的人来一同学习讨论,有朋自远方来,不也是高兴的事吗?如果缘分不到,只有自己一个并且不为周围的人所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世味哪有法味浓?看到世界的真相,追寻自己和所有人的永恒快乐本身就是最乐的事啊 - 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
有的疑惑可以提出问题,有的疑惑可能需要时间才能提出问题,还有的疑惑可能永远也提不出来问题。但是边学边做是可以增强信念的 - 做的时候的感悟就是最好的答案。大概有人会说:我只有完全了解,才可能信。可是完全了解的只有佛,我没成佛,不可能什么都了解,那不是永远没办法生起信心了吗?其实不然,人们的信心从来不是完全建立在了解上的 - 了解只是一个助缘,就像眼睛可以看东西,光明只是一个助缘,没有光明眼睛仍然具有能见的功能。有哪个人真正了解任何一个事物吗?一个人可以真正了解一张桌子吗?佛经里说了,一个微尘里含有无量的大千世界,有哪个人从桌子看到无量的世界呢?虽然人们都不真正了解任何事,但是他们却相信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