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天才少女的一生,也是不断去填补内心空洞的一生
文 | 麦田70s
编辑 | 西脑包花
01.
一共七集的《The Queen’s Gambit》(中文译名《后翼弃兵》),一直看到第六集我都在想:这多么像张爱玲的人生啊。缺爱、缺乏安全感,紧张敏感的内心,单调灰暗的生活,然而一份闪闪发光的天赋撑起了一切。
天才和聪明人有着泾渭分明的区别,聪明人很多,而天才则如星宿下凡,那星光是任何普通人都无法忽视的。十七岁那年,我读到《金锁记》开头一段,就把张爱玲所有的作品都找来读了,小说固然是妙的,散文也有许多的趣味。如今回看,如她形容的那样:“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后翼弃兵》中的Beth,总是瞪着一双大眼睛,面无表情地望着周围的一切。同样沉默内向的校工Shaibel在她九岁时教她学棋,很快意识到了她的非凡天赋。之后她跟很多人对弈过,小到街头下棋的市民,大到世界第一棋手。她是直觉型棋手,会出奇制胜,能望着天花板在脑子里打谱。

天才很早就会有一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天命,所谓天生我才难自弃,Ta不需要像一般人那样摸索、选择未来的道路,Ta的道路是唯一的,是不得不走的。
十八岁的张爱玲在《我的天才梦》里写道:“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慕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无比敏感的她,描摹起事物来富有强烈的吸引力。在女校里,她并非光彩照人的淑女,然而她的自信却逐渐建立了起来。那来自于她的随堂作文,发表在《凤藻》校刊上的一篇篇文采斐然的中、英文文章。几十年后,作为她的中学学妹,我读到了那些文章里的若干篇,拜倒在天才脚下。高中毕业典礼上代表毕业生发言,我也引用了她的句子作为开头,心中默默向她致敬。这一份心情不是我独有的,而是近几十年来中国文艺青年共有的一份仰慕。
十四岁的Beth偷了一份国际象棋杂志,开始了她无往不利的棋手生涯。她在孤儿院里的童年与少年是靠白天溜去与校工下棋,夜里望着天花板在脑子里打谱撑过去的。她的此生目标也是在棋盘之间渐渐明朗,树立,带着一份非赢不可的怒气。只是,在她的巅峰时期,与一名十三岁的天才小棋手相逢时,Beth还是忍不住问他:“得了世界冠军后你想做什么?”
▲ 天才少女Beth的第一座奖杯。
02.
但天才的命运中不仅仅只是高光时刻。Beth的母亲出身很好,智商很高(康奈尔大学数学博士),剧中并未详细交代她与母亲那一节,而是在每一集中放了些片段闪回,串联起来也就知个大概(事实上我很欣赏编剧的这一精巧安排)。
母亲带着幼年的她独自过活,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对单身母亲是很难包容的,绝大多数的女性也无力在经济上自立,而是依附家庭生活。母亲带着她苦熬数年,住在破旧的房车里,最后实在无力抚养,只得向命运低了头,试图将她交给孩子的父亲却遭到断然拒绝。悲愤绝望之下,带着Beth撞向了迎面而来的卡车。
Beth幸存了下来,被送去基督教会办的女子孤儿院,直到被收养。收养她的家庭却并不是女主人描述的那样home sweet home(甜蜜之家),而是濒临破碎的,她的到来未能挽救什么,那个家庭很快也彻底瓦解了。Beth与养母之间谈不上母女情深,但至少有一份相互的照顾依靠,可养母不久后也病逝于她的比赛途中。
她的人生才刚刚拉开了幕,却已成了独角戏。她之后既嗑药又酗酒,其实每一种瘾都对应内心的一个空洞,那洞越来越深,怎么也填不满的时候,就会赖上某种物质。

张爱玲出身名门,张佩纶的孙女,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可这些并不是幸福的保证。母亲和父亲感情不好,几度分合后终于离婚。他们俩本质上是一对不靠谱、长不大的孩子,虽靠着祖荫不至于饿肚子,但也终身潦倒,更无法对孩子付出爱、担负起责任。于是张爱玲的童年与青少年就在父亲和母亲家辗转找寻一容身之所,而在心理上早已成了弃儿,实在比孤儿Beth更惨。
Beth的母亲生前是爱她的,也一早灌输给她能受益终身的价值观。比如母亲曾在她的衣襟上绣了一个精美的花体B字,慈爱地告诉她:“不要忘记自己是谁。”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母亲昂然地说:“男人会闯入你的生活,教你如何做事,但并不代表他们比较聪明,只是教人做事让他们比较有面子,你就让他们吹去,你过你的人生,想做什么就做去。只有坚强的女人可以独自生活,毕竟这个世界人们总是将就过活,只为证明自己拥有什么。”
这番话我猜一直支撑着成年以后的Beth在国际象棋的男人世界里单打独斗、所向披靡。妈妈在打算送走她之前还告诉她:“黑暗没什么好怕的,世上没什么好怕的,世界上最强大的人不害怕孤单。你该担心的是其他人,他们会告诉你该怎么反应,怎么感受,使你不知不觉中消耗自己的人生只为追寻其他人要你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你会独自一人,所以要学会如何照顾自己。”在孤儿院和被收养家庭里的无数个漫漫长夜里,Beth大概都会想起这些话。
孑然一身行走于棋手生涯的时候,这些话也会引领她在男性雄踞的世界里保持经济和人格的独立,赢得一份发自内心的尊重。

03.
天才的能力常常不太平衡,在生活中带几分笨拙,在人海里有几分寥落。Beth不善交际,不懂人心,无法左右逢源。因此伤了朋友们的心,得罪了金主,不接电话,不出门,放纵自己在药和酒里,一度众叛亲离。
现实中的张爱玲最后几乎与所有的亲人断绝了,母亲临死想见她一面也被她拒绝,离开中国只告诉了姑姑,去世后三、四天才被发现,生前已离群索居了许多年。她们似乎只为自己的天赋活着,除了文学/象棋,她们的世界乏善可陈,苍凉孤绝,如华美的袍上爬满了蚤子。

灰暗的调子明亮了起来,Beth从尘埃里又挺直了腰身。她回去参加启蒙老师Shaibel先生的葬礼,重又想起孤儿院老师曾说过的话:“每个选择都有后果,你们之所以来到这里,是因为父母作了某些选择,你们必须学会做出跟他们不同的选择。”
她看到了Shaibel的房间里满墙贴着关于她棋手生涯的一步步。而那个助攻队伍远不止一个Shaibel,还有她唯一的女性朋友Jolene,离开孤儿院后再无音信的Jolene,专程跑来告诉她不要再挖心中的那个深坑谷底了。她愿意拿出存了很久用来读法学院的学费资助她去苏联比赛,说哪怕输了也值得。还有Beth少女时代第一次心动的对象Townes,来到比赛现场守护她决战前的最后一夜。家乡的棋手朋友们,Benny,Harry,Matt,Mike,虽远隔重洋,连夜钻研了棋局做她的后援智囊,为她擂响决战前的鼓点“Go Beat Him!(去挑他下马吧!)”。


最可爱的是,最后一集里Beth不仅重振雄风,还上演了一出超越国别、政治、意识形态,只有属于国际象棋、体育精神,和一个女性的成长的戏码。
基督教十字军组织——她去苏联争夺世界国际象棋王冠的金主,要求她发表一番意识形态的个人立场,她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我只是个棋手,这种话我不想说,因为都是无稽之谈”,她退还了金主的钱,差点去不成比赛。
苏联的棋手虽然站在冷战的另一边,在赛场上也风度翩翩,充满职业精神与热爱。专心下棋的Beth是最美丽的红头发女孩,她赢得的不仅仅是一个冠军,还有发自内心的尊重、欣赏和喜爱。
剧终最后的镜头定格在她没有去赴总统之约,没有去白宫上演打败苏联的政治戏码,而是选择走上街头与苏联市民下棋,加入一个单纯的爱棋的世界。这世上最美最好的东西都是属于全人类的,没有国界,也无争夺,基于一份共同的热爱。
P.S. 谨以此文致敬我心中的天才作家,诞辰100周年的张爱玲

本文原载于作者的公众号:蜜桃中年 原文标题:《天才的代价》
本文配图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