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此文,虽然觉得自己已不需要读书
教育无他,爱与榜样而已

若你有一个孩子,你想与TA有亲密良好的亲子关系,你不妨读一读这本书。 若你有一对父母,你想与他们相处得更加轻松愉快,走出所谓的“原生家庭”阴影,你不妨读一读这本书。 若你有一个伴侣,你想要和ta保持稳定和谐的关系,你不妨读一读这一本书。 最紧要的是,如果你想要以一种更加平和淡定的心态生活,你真的应该拿起这本书。
洪仲清的《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是一本简单、实用的心理书。这本书用很多平常人遇到的问题作为实例,通过作者的引导、思考,达到让人疗愈、反思的效果。 这些问题,我们可能都会遇到。比如,我们怎么去面对孩子超出家庭预算的物质要求;比如孩子进入青春期,不想被大人管;比如另一半做事情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比如我们如何去对待周围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引发的种种“比试”;比如我们会遇见抱怨我们的另一半、父母、孩子…… 读《我想倾听你》这本书不一定可以帮你解决掉这些问题,但它确实能带你跳出情绪、跳出自己的格局,来重新审视和看待自己、看待一段关系。 整本书文字朴实清新,读起来有一种柔软的台湾腔,节奏很慢,让人有一种平和之感。这种文字风格,倒和书的主题十分贴切。
自序中有一句话——教育无他,爱与榜样而已,这句话我十分赞同。爱他人的前提是爱自己,做他人榜样的前提是自己足够美好,或许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教育无他,先做好自己。 “请别错怪那韶光改人容颜,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化妆师。”席慕蓉在她的诗《邂逅》里这样写道。 你也许可以从《我想倾听你》这本书里学到一些“术”,一些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但这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他想让你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保持内心的阳光,保持正面的情绪,保持向上的人生态度。
书中引用的几段诗和文字非常好。每一段都贴合了他所讲述的主题,并且能够引人深思。比如——
(一)
我在这个世界, 不是为了要实现你的期望而活。 而你在这个世界, 也不是为了我的希望而存活。 你是你,我是我。 如果我们偶然地发现彼此, 那很美好。
如果没有, 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弗里茨·波尔斯《完形祈祷文》
“你是你,我是我”,很多时候我们会忘记界限,因而去相互期待,相互指责。很多矛盾,来源于我们都没有做好自己——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没有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没有接纳自己,甚至没有管理好自己的身体、时间。 做好你自己——《我想倾听你》这本书里传达了很多次这种思想。作者反复提及,是因为“做好自己”真的是处理好任何关系的前提,你必须先是你自己!
(二)
你的小孩,不只是你的小孩, 他们是生命的儿女。 他们经你而来,但不从你而来, 他们和你一起,但并不属于你。
……
你可以庇荫他们的身体,却不能庇荫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之屋,那是你梦中也不能探访之处。 你可以试着变成像他们一样,但不要让他们变成像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能倒流,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的小孩好比生命的箭,你是把他射向远方的弓。 射手看见远处的标记,他用无比的神力将你弯曲, 好让他的箭快速飞向远方。 让我们因着喜悦,屈身在射手的掌中, 如他爱那飞奔的箭,他也爱那稳健的弓。
——纪伯伦《关于小孩》
孩子是箭,而我们并不是射手,我们只是把他射向远方的弓。《我想倾听你》这本书在讲述疗愈亲子关系的一些案例中,太多的家长对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掌控。他们并不接纳孩子,他们嘲笑孩子的梦想,他们轻蔑孩子的努力,他们给孩子贴负面的标签。而这些,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也常常会遇到。 作者在许多案例里,传达出对待孩子应该有的管教与关怀。他会用一个个实例,告诉你对孩子尊重、接纳、鼓励是多么有效的正面管教。
(三)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一百岁感言》
我们怎样才能寻得内心的淡定和从容?通过阅读这本书,你或许会有自己的答案。或许你现在还没能达到这个境界,但你通过阅读和思考,会想要达到杨绛先生所说的“最曼妙风景” 的所在地。 你会试着去修炼自己。你会开始审视自己,爱自己,给自己更多的正能量,去为自己梦想和喜好而努力,去修炼自己控制情绪的能力,去接纳对自己重要的人和关系——父母、亲子、夫妻,你会去原谅自己曾经不能原谅的人和事,你会试着去放下心结迎接阳光。
若一本书能给你带来这些向上的动力时,你应该不会后悔翻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