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在读经,是传统的《地藏经》,也产生了一些触动,给了我一点信心和安慰。
以前读这样的经典,心态都很功利:别人说读经有功德会给我好处,那我看看试试。结果一读之下,心里产生无数的怀疑。因为在里边看不出来什么道理,而且里边的故事与说法还显得相当迷信。
这次又读,才忽然想到,其实菩萨并不是外在的力量,而就是我们心性中的某种能量。菩萨的意思传统上译为觉有情----觉悟了的有情。但我觉得另一种解释可能更准确:有情之觉性。凡是生命,都依觉性而存在。觉性有无数种功能属性,比如爱与慈悲,就是观世音菩萨;智慧觉性,就是文殊菩萨;承载一切,就是地藏菩萨。这些菩萨之所以有经中说的那些神奇力量,就是因为觉性超越觉相,觉相中支离破碎的东西在觉性中都是统一的。人求菩萨,如果明白道理,本质上其实是运用自己的觉性。《地藏经》里边也提到了种种恐怖形象,也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些恐怖形象并不是确定的,都是业缘。人在这方面的经历与遭遇不是别的神明安排的,人心造此业才会有此相。
地藏菩萨立下大愿,要度尽众生。这说的其实不是某位觉悟的个体做了什么,而是指明一个事实:我们的心性必然会让思维心觉悟,无论这个思维心眼下追求觉悟还是排斥觉悟。对我们来说,无论在说什么做什么经历什么,其实都是选择,选择什么,就经历什么的表达。可选作为可能性与规律,早就在那里,一直在那里。执着差别,是六道在表达;豁达智慧,是觉性在表达。
更深的含义,与水宁兄所悟相似:小我其实并不是我,他(在人类层面的代称,不涉及性别)只是无数种表达中的一种。你选他,他就显现成小我;不选他(比如选菩萨或者觉性,姑且这么说),他就不显现。不选小我很难很难,我们在思考中,就是在小我中(觉性的属性不是通过思维表达的)。因此,一般说来,思考与表达出来的,多数都是小我活动的痕迹。很让人沮丧吗?其实没有。因为这个小我,并不因为我们选择他而变浓变重成为障碍,也不因为我们不选他而变轻变淡让出路来。对于觉悟来说,小我就是小我。小我是什么样子,都不影响觉性。实际上,小我之所以能显出存在的样子来,能显出生命,都是借了觉性的承载与含融。在这个意义上,小我就象是影子,看到他,我们就知道,光正在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