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兄尽可以称我为“私心流”。按照石兄的定义,我只能将自己归于此类。自从对“小我”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之后,我可以比较确定,一个人在“小我”之下,必定私心。无论私心多少必定偏离了良心(当然也许我俩对良心的定义不同)。“你不在上主的世界里,就在小我的世界里”。坦率地说,我这样明确地说出来,是因为有点受不了二位兄的互捧。
我每天兴致盎然之事就是看“小我”。单就网上争论来看,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明显的魔障。我自己的魔障是“逻辑混乱”,小谢兄的魔障是“西人之歹毒”,石兄的魔障恰恰就是“挟洋以自重”。所以,无论这篇看起来多么公允,窃以为作者或是读者都了解它并非公允。石兄并未从这里出发去做自己对王朔的要求即“深入的批判”:仔细省察一下自己的“挟非洋以自重”。以我看来,这种貌似的公允甚至不如不公。。。
前两天本来想给石兄的上一篇文章留言,指出“错误”(这里必须要强调一下,“这错误是我所看到的石兄的错误”)。只是我当时正好在书中读到这样一句话:“越过他人的错误吧,别让你的目光落在上头”。我非常清楚这话的内涵以及照做的好处。在网上看了这么多争论,我太知道什么叫“没有赢家”了。我完全了解说了最后一句话骂得痛快淋漓的人只是用“赢了”这种谎言来宽慰自己,其实内心丝毫没有得到快乐。想要指出别人的“错误”,说到底是急于证明自己的“正确”,这不过是用一个错误替代另一个错误。这里我并不是说不可以指正,我指的是石兄很知道的“情绪”。在情绪(小我)之下,人所做的只能是徒增冲突。至少我以为我现在是坦然之下才来留言,只说自己看到的。
个人以为,无论是“逻辑”或是“批判”,都是去检视自己对自己诚实的一种方式。如果用来纠正别人,就白白浪费了它们。而到了最后,逻辑或批判也要完全退出,因为它们的存在说明自己把世界“当真”了。(注:这正是那天我和小谢兄讨论的不同观点。我后来又去读了一下书上相关的部分,就是这个意思:在网上的争论是虚无的,“舍身饲虎”也是虚无的。虚无本身并无层次之分,否则就没有勘破虚无。在我看来,“少上网”未必意味着勘破了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