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症
陀思妥耶夫斯基
据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从童年时期就开始出现癫痫症状。从三十九岁开始,他把自己的每次发病都记录在一个笔记本上,直至这位作家于五十九岁去世为止,那个笔记本上一共记录了102次癫痫发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坎坷跌宕的经历和他复杂多面的人格吸引着人们去对他进行剖析和解读。1928年,弗洛伊德发表了一篇题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的论文,对这位作家癫痫症的起因提出了假说。
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癫痫症是源于他心中隐藏的对父亲之死的负罪感——也就是说,是心理原因造成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存在着恋母弑父的“俄狄浦斯情结”,在他十八岁时,父亲突然去世,于是内心深处短暂的狂喜和随之而来的强烈负罪感引发了他的第一次癫痫发作,而“弑父”和“罪恶感”正是穿贯穿于《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两个重要主题。
《卡拉马佐夫兄弟》剧照
这种观点在最近几十年已经被基本否定。当今的学者和医学专家们普遍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癫痫病并非纯心理症状,而是由生理原因引起的——脑部受损或者家庭遗传。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相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父亲是被手下的农奴杀死的,但有证据显示他也有可能死于癫痫发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儿子不但同样患有癫痫症,而且死于癫痫发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给哥哥的信中写道:
神经病学专家爱丽丝·弗莱厄蒂在《午夜的疾病:写作驱动力、作者心理阻滞及大脑的创造性》(The Midnight Disease: The Drive to Write, Writer's Block, and the Creative Brain)一书中提到一种叫做“多写症”(hypergraphia)的心理问题,它是癫痫病的一种并发症。这种“病”的患者会感觉到一种持续而旺盛的、难以控制的书写冲动,他们总是写个不停,好像着了魔。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高产作家,他一生写了十九部长篇和中篇小说,并留下了大量的笔记、日记和书信文字。他的笔记本中经常写得密密麻麻,夹杂着图画,让人感觉作者似乎想把纸上的每一处空白都全部填满——这正是“多写症”的特征之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并不是著名作家中唯一一位癫痫患者。
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因写《爱丽丝漫游奇境》出名,他也是一位癫痫病人(同时有可能患有“多写症”)。《爱丽丝漫游奇境》中描绘了很多奇妙场面:爱丽丝坠入深深的兔子洞,她的身体可以忽然变小,也可以忽然变大。
《爱丽丝漫游奇境》剧照
有一种说法:这些童话场面来源于卡罗尔癫痫病发作时的幻觉。这种说法虽然未被证实,但医学界确实曾把一种神经性疾病命名用这个童话来命名——这种病的患者在视觉、听觉和对自身的感觉方面出现偏差,眼中看到的物体往往比实际大得多或小得多,这种病有一个别名,叫做“爱丽丝漫游奇境综合症”。
法国作家福楼拜和莫泊桑也都患有癫痫。福楼拜在书信中描述过自己发病时的感觉:
开始时你的头脑中感觉到它的来临,于是你觉得自己将要发疯。接着你就疯了,对此你心知肚明。你感觉你的灵魂正离你而去,于是你竭尽全力地想要留住它。死亡一定就是这个样子,当它来临时我们十分清楚。
躁狂抑郁症
伍尔夫
1934年,一位淳朴的英国村妇找到了一份做女佣的差事,那家的主人是一对作家夫妇——丈夫伦纳德·伍尔夫和妻子弗吉尼亚·伍尔夫,两人都已年过五十。上工的第一天,她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当时她正在厨房里工作,房顶上面是浴室,因为楼板很薄,她可以听到头顶上方传来的声音。她听见伍尔夫夫人正在浴室里讲话,她在那里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还夹杂着很多自问自答,以至于路易开始怀疑浴室里不止一个人,而是正有好几个人在那里交谈。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开始对伍尔夫夫人的自言自语习以为常,也开始熟悉这位女士的生活习惯和情绪变化。她发现,伍尔夫夫人在情绪低落时会显得有些怪异,她会走进厨房,坐下来,却记不起自己要说些什么;她会在花园里散步,脚步极其缓慢,仿佛陷入沉思而不能自拔,她如此沉浸其中以至于经常走着走着就撞到了树上。
1941年3月28日,路易看见伍尔夫夫人拿起手杖出了门。到了吃午饭时仍不见她的身影。他的丈夫走进她的房间,发现那里有两封遗书。
几周后,这位女作家的尸体被河边玩耍的儿童发现,她的衣服口袋中塞着沉重的石块,可以推测,她是自己走入河水之中自杀身亡的。
如果你看过伍尔夫的照片,你会发现她的面部最突出的不只是高耸的鼻子,还有眼睛——她的眼神明亮、深邃,流露出自信、睿智、热忱、甚至一点点的顽皮。这时的她更像是一个能够制造出优美文字的小说作者、一位博览群书、才华横溢的文学评论家。
在电影《时时刻刻》中,观众看到的却是一位身陷抑郁的包围(而且行为有些怪异)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可以肯定,此人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患有精神病。可是,一个整日抑郁、精神疲惫不堪的人如何能够写出像《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这样的经典意识流小说,并留下大量的随笔、文学评论,以至于被公认为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呢?
伍尔夫患有“躁狂抑郁症”,这又被称为躁郁症、双极症,是一种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交替循环出现的精神病。
伦纳德·伍尔夫在自传中回忆了妻子发病时的情形:
假如有机会的话,弗洛伊德可能会非常乐于为弗吉尼亚·伍尔夫提供精神分析。这位女作家的丧母和丧父经历、小时候受到的来自于同母异父的哥哥的性骚扰,成年后流露出的同性恋倾向——这些显然都值得进行深度分析。
当代医学专家更倾向于认为伍尔夫的躁郁症是由家庭遗传引起。纵观伍尔夫的家族史,她的祖父、母亲、姐姐、哥哥和外甥女都是复发性抑郁症的患者,他的父亲和弟弟均患有循环性精神病,而她的堂弟则死于急性躁狂症。
伍尔夫在一封写给友人书信中曾经描述过她对疯癫的感受:
……接着我的脑子里烟花绽放。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疯癫是一种了不起的经历,不应对它嗤之以鼻;在疯癫的熔岩中,我仍能找到许多可供我写作的东西。那时所有一切都以它们的最终形式喷薄而出,不像神志正常时那样,只是滴滴细流。
然而躁狂症带给伍尔夫的不总是五彩的焰火,它还不断地把她带入了情绪的低谷。在最终步入河水、结束生命之前,她给丈夫留下了这样一封遗书:
躁狂抑郁症
海明威
1953年,海明威经历了两次飞机失事,其中第二次最为严重,造成他浑身上下多处严重受伤。此后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血压经常升到很危险的高度,精神状态也逐渐恶化。
这位已经声名显赫的作家如今经常表现得自负、好斗、行为乖张。他经常粗暴地对待妻子,时常出口不逊。此外,毫无节制的饮酒又引发了更多的疾病。
1960年后,海明威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妄想症的症状:他不停地担心美国联邦调查局要捉拿他,相信自己家里的电话已经被监听,信件被人拆看过,周围随时都有特工正在监视他的行动;他担心国税局也正在对他进行调查,逼迫他缴纳无力偿还的巨额收入税;他还担心政府会没收他的财产;有一次他在停车场不小心刮蹭了另外一辆汽车,尽管车主已表示无关紧要,他却一直担心当地警察会将他逮捕入狱;他甚至臆想他的朋友试图制造车祸谋杀他……
面对这种情况,海明威的妻子和医生不得不把他送往明尼苏达州的一座著名的精神病诊所秘密地接受心理治疗。医生认为,海明威患有与伍尔夫同样的精神疾病——躁狂抑郁症。
海明威在这家诊所静养了将近八周,在此期间他接受了专门用于精神病患者的电击疗法。
电击疗法的副作用之一就是部分患者会丧失一部分记忆。当海明威出院以后试图继续写那本关于巴黎生活的回忆录时,他发现自己已无法回忆起一些记忆中原有的往事。对于一位作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海明威写道:
躁狂抑郁症似乎并没有给海明威的写作和生活带来任何益处,它只是让这位作家逐渐丧失了写作能力,并把他带入痛苦的深渊。
躁郁症已被证明是一种遗传疾病。这一事实在海明威的家族史中也非常明显。不但海明威的父辈和后代中多躁郁症患者,而且这个家族中自杀的人数也高得惊人:他的父亲在海明威二十八岁时自杀身亡;在海明威这一代,他的弟弟莱斯特和妹妹厄休拉也相继自杀;在他的后代当中,海明威的一个孙女也选择了自杀。海明威的两个儿子格雷戈里和帕特里克、以及格雷戈里的女儿也都因精神崩溃接受过电击治疗。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断断续续地书写《流动的盛宴》给海明威带来了一些安慰,他一定希望重返书中描绘的那些美好的写作时光:
1961年7月2日,在他从精神病诊所出院一个月后,海明威在家中用一把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很久以来就有“天才都是疯子”的说法。拜伦说过:“我们艺术家全都疯癫,有些人迷醉于狂欢,有些人则受制于忧怨,但都有点精神错乱。”
至今为止,医学研究并没有完全证实精神疾病和创造力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但可以想像,敏感、脆弱、异样、病态的神经让这些作家们体验了常人不曾体会的感受,甚至进入了常人无法想像的奇幻的精神世界,这些经验可能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灵感。
可是,疾病带来的总归是更多的痛苦,当一个人身心俱疲、甚至身陷病榻时,他是很难写出好的作品来的,而当疾病夺走了一个作家的生命,他的创作生涯也就从此终结。
(刊于《书城》2010年第8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