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很喜欢山的。倒不是因为那句名言: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自小与山就有缘,这也是因为地域的缘故。家乡是靠山近海的,山就是抬头既见是屋檐边上的一角,而海就远多了。对于海,那时没有高速公路,坐上班车需要2,3小时,中间还需要转车2,3次。不过,家乡的江是近在咫尺。
家乡的这座山不高,那时脑海里没有绵延山脉的概念。家中的大人似乎也总是用“山那儿”来称呼。或许对于既存事实自然的接受,乡下人很少去刻意追究大自然的奥秘,也只是屈从于顺其自然的心态。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总之日子就这么过去了。
我平生中最初的失眠与山有关联。这事是忘不了的,不过准确年份倒是记不清了。可能是小学二年级的事?
还隐约记得失眠的状态,就是翻来覆去地不好好睡觉。那是一种兴奋。现在想来是对于“春游”的向往与憧憬造成的。似乎那时学校里刚刚开始了一年一次的春游活动。
杜甫的诗中有云: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南方的春天不仅在古人的诗中,也在天地万象之中。
这一年的春游正是在这山中度过的几个小时。山中树木成林,枝叶繁茂,野花盛开,目不暇接。而难以忘怀的那些时刻是双脚踏在地面重叠松针上走路的一种惊叹,还有呼吸着林中树木清香的美好。
童年的记忆里美的时光是在山中逗留的时刻。那里有奔跑,孩子们清脆的笑声。山中的树木花草果实自由野生,春夏秋冬同样丰富多彩。
记得那时念小学,就读的学校就建在靠山脚下。学校的正门有一台阶,从马路边往上拾级而上。初夏时,梅子成熟,有几个农妇会挎着篮子等在阶梯上。一篮子里满满地放着梅子。那雨后刚摘下的梅子连着几片梗上的小叶,清新的让人欢喜。
上了台阶是个大铁门,进了铁门,有一个过道直通到学校的后门。
学校有两大建筑楼,靠前的主楼是教室,靠后的一半教室一半教师宿舍。那时高年级的同学教室分配在主楼的最高层五楼。我经常会在下课休息时分,站在五楼的阳台走道上往远处眺望。那里有白色的沙滩,沙滩外是大江。再远处,是高高相连的山峰。有时看完了江景,又扭头仰望侧面山上的树林,那里郁郁葱葱,不分时节,只要是晴天,葱绿的色彩衬得蓝天更为湛蓝。当然秋天就更为秋高气爽。
两个主楼的前方各有一个大操场。操场外一个隔离围墙,围墙内种着一些小树。有一颗不知是哪一年春天的时候植上的幼苗,后来的夏季,秋季,冬季我总会别样的关注它。
学校的后门是用两扇厚木板做成的门。出了后门,过了一个空地,就是一片民居了。这里有两个方向的路,一条是沿着池塘往下走,一条是踩着山路往上走。那些通往山上的小路铺着石板,坡路旁也种着大树,就这样夹杂着土路一路延伸到山上的护林场。
我常去的林场是就在这山峰的顶部,一路上居民屋沿着山路散落建着,也算是错落有致。这条路冬天我就很少走动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