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毕汝谐是独一无二的华人作家的20个铁证(1-----10) 池 慧 (纽约)

毕汝谐是独一无二的华人作家的20个铁证             池     慧  (纽约)

 

1,文革地下文學著名小說<<九級浪>>;海内外数种文学史均有记述, <<九级浪>>残手稿已作为文物收藏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1970年,二十岁的毕汝諧創作文革地下文學著名小說<<九級浪>>;其意义有三:

一,毕汝諧挺身而出,石破天惊地发出"文化大革命不好"的勇敢呼声!犹如"皇帝的新衣"里的小孩子!一句大实话戳破一个政治神话!

二,毕汝諧借小说主人公陆子之口道:"我们争论否定之否定定律是否正确,据此,某些历史现象会不会一再出现";这是一个政治预言:文革否定了十七年,未来中国否定文革而形成否定之否定;未来中国具备十七年的主要特征,却是十七年的更高级的阶段!今日中国的政局,证明毕汝諧的判断完全正确!


三,毕汝諧鼓吹性自由,坚决反对披着革命外衣的中世纪禁欲主义!
 

1970年深秋,文学青年毕汝谐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超越当时全中国所有第一流的大政治家——

1970年深秋,毛泽东执迷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乌托邦理论,至死不悟;

 

1970年深秋,林彪的真实的政治理念,至今不为世人所知;

 

1970年深秋,周恩来以妾妇之道迎奉毛泽东,唯唯诺诺;

 

1970年深秋,邓小平流放江西南昌,龙困浅水,无暇虑及未来中国的政治远景


1970年深秋,蒋介石执迷于反攻大陆的梦呓,至死不悟。

 

《文化大革命的地下文学》的著者杨健认为,毕汝諧是文化大革命采取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人。

 


2,小说“拳拳之心”是1949年后中国文学第一篇拳击题材的小说


1982年5月,毕汝谐于北京体育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拳拳之心”,这是1949年后中国文学第一篇拳击题材的小说。

 

3,1986年,毕汝谐发表小说“家庭舞会”(又名“我问迪斯科”);这是1949年后中国文学第一篇反战小说

这篇小说取材于原最高法院副院长谭冠三府上的家庭舞会。

毕汝谐借女主人公之口愤怒控诉——

为什么呵……咋天,他在越南丧了命。
   为什么呵……今天,他在越南丢了性。
   因为一位行将就木的朽翁决定“抗美援越”。
   因为另一位行将就木的朽翁决定“教训越南”。
   这正应了一句非洲谚言:“大象们打群架,倒楣的是草地。”
   哦,我们“危乎高哉”的“NO.1”呵!虽然已经老得既不能打仗也
   无力打架了(按照北京胡同串子②的说法,这叫‘老帮菜’),却慷慨
   大度地将中华儿女的忠贞之血泼向异邦!英雄们的热血掩盖了老叟
    决策时的失算和不智,掩盖了人民大众任由驱使的无权地位……


4,1986年,毕汝谐发表新时期反腐文学的开山之作<<中锋在黎明前离去>>;毕汝谐勇闯禁区,指出中共高层拥有性特权

一般认为, 陆天明 于1996年发表的小说<<苍天在上>> ,是新时期反腐文学的开山之作;错!错!错! 毕汝谐于1986年在海外发表的<<中锋在黎明前离去>>是新时期反腐文学的开山之作!比陆天明早了整整10年!


奇文共欣赏,请看小说”中锋在黎明前离去”的华采部分----
   ……黑衣黑裤的主裁判,将足球放在距离球门十二码的罚球点上.操刀者张方仁立于球后;自开场后宛如一锅沸水的足球场,立时变得鸦雀无声!张方仁和足球,成为八万观众注目的两个焦点!
     方仁怒目瞪视着足球---这个圆滚滚、气鼓鼓的冤家对头!高度兴奋的大脑却走神进入另外的思维轨道:幼雪在被窝里透露的丑闻,使得他把足球认作那个刚刚死去的海军高级将领的脑袋!......
    (哦,那位躲得过渔霸、却躲不过“大军”的珊妹!......)
     方仁怒火中烧,一股来路不明的醋劲儿乘机作祟!此时此地,敌对双方势均力等---
   足球中锋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优势在后者!
     当代青年对老淫棍……优势在前者!
     场上比分:一比一!
     全看这关键的一脚球!
     主裁判吹起了银笛!
     方仁龙行虎步地趟了几下,拔脚怒射!......奇迹出现了:皮球如同出膛的炮弹似地射向球门的左上角---守门员称之为死角的特定部位---球应声入网而又破网而出!
  

 毕汝谐肆意挥洒创作激情,写出如此精彩、奇兀、大胆的神来之笔!

文革后期, 陆天明和毕汝谐同时被中央广播电视剧团录取为编剧; 陆天明去了,而毕汝谐因思想反动未能通过政审。

5,1985年,毕汝谐发表小说“人间事“,这是中国文学独一无二的关于1983年严打的小说

1983年严打草菅人命,许多人为枪毙朱德孙子等呆霸王拍手叫好;毕汝谐冷笑道: 你们看着吧,滥杀坏蛋是滥杀好人的前奏!

    果不其然------1989年6月4日!
6,1986年,毕汝谐发表小说“降将之死“,这是中国文学独一无二的关于晚年付作义的小说

“降将之死”是中国文学独一无二的关于晚年付作义的小说,区区短篇,毕汝谐却酝酿了十几年。


 文革期间,毕汝谐得知这样一件事:付作义之子因工作失误造成重大损失,为了求得宽大处理,主动揭发付作义在家中的“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此事报到中央,周恩来插手,保护付作义父子双双过关。   

    后来,毕汝谐的好友甘恢理(其父甘祠森是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正部级民主人士)向他透露许多高级统战对象外表堂皇、内里屈辱的事例;进一步激发毕汝谐写小说的创作欲望。  
       
     1974年二二八座谈会,付作义对台发言:你们骂我是降将,云云;从此,“降将”二字便烙在毕汝谐的心上。
   
     出国后,毕汝谐迫不及待地写了“降将之死”,先发表于“中国之声” 杂志,后收入台湾版小说集“你好,自由” 。   

7,1986年,毕汝谐发表小说小说“清查五·一六轶事”,这是中国文学独一无二的清查五·一六题材的小说

“清查五·一六轶事”是中国文学独一无二的清查五·一六题材的小说,揭露了清查五·一六运动的荒诞性。

 

8,1987年初,毕汝谐发表“廉颇老矣 健饭如昔——陆铿先生印象记”(笔名方里),被誉为写陆铿的文章中最生动、最传神的一篇

1987年初,毕汝谐采访著名记者陆铿先生;其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下台,曾经与之畅谈的陆铿先生成为焦点人物。

毕汝谐的文章见报后,好评如潮,此文于纽约及香港、台湾新闻界轰动一时;远在香港的新闻界名宿卜少夫称誉:几十年来,不少人写过陆铿;方里这篇是最生动、最传神的。

 

9,1988年,毕汝谐著<<周恩来评传>>是世界上已知的第一部从双重人格角度剖析周恩来生平的著作

1988年, 毕汝谐利用暑期完成了<<周恩来评传>>(笔名方里,台湾水牛出版社,精
 装本,列文史丛书第76种),这是世界上已知的第一部从双重人格角度剖析周恩来生平

的著作,比高文谦先生的"晚年周恩来"早了十几年!

毕汝谐突破"敬爱的周总理"和"周匪恩来"这两种国共设立的政治框框,一针见

血地写道:"笔者以为,周恩来这样一位本世纪屈指可数的大政治家,集中地体现了

中国政治的复杂性和人的内心世界的多样性。
 在周恩来身上,共产主义信仰之中包含着细微的人道主义暖流;

在周恩来身上,接受西方教育的留学生披上共产党人的铁甲。"

 

10,1988年,毕汝谐在中国之春杂志发表 “Х文北”(笔名张润),这是独一无二的关于中法混血儿吴文北惊天大案的纪实文学。


1988年尾,文北幼弟文苓来到纽约,对毕汝谐表示感谢;毕汝谐苦笑道:文北是新中国治安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理应像燕子李三一样名传后世。


 


后来,毕汝谐看新中国公安战线50周年(60周年)伟大成就回顾,只有东北二王、北京白宝山等大案(被称为标志性大案),却无文北案,不禁摇头叹息。


 


至大则无——文北案实在太大了(周恩来、江青、法国总统密特朗、法国外长都曾舒曼插手),故新中国治安史不着一字;诚如六四实在太大了,故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不着一字。


 


2015年尾,毕汝谐在普林斯顿大学见到数学大师张宜唐,此君具有照相机式的神奇记忆力,竟然能够大段背诵“Х文北”的原文,一字不错!令毕汝谐目瞪口呆!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