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的本义很清楚,俺本来也没有什么疑惑。直到多年前听人说这句话可以成为专制的借口(比如我不喜欢民主所以不给别人民主)因此是个漏洞很大的道德原则。当时心里就觉得哪里不太对,又找不出来,因此一直耿耿于怀。想起来就推究一翻,总是找不到哪里不对,但又不甘心接受这种漏洞。
今天看到一灯兄提起,就又想了一下,觉得大概明白专制说(一灯兄的鸡蛋说)的扭曲所在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用自己的情感或者感受作为自己对待别人的行为准则(想到了前两天网友提到的sympathy和emphathy),情感虽然与行为或者事物相联系,但己不欲勿施的重点是要感人之所感而随顺之。“喜欢专制因此不应该给人以民主说”钻的第一个空子就在这里。它把同情与通感的原则转为一种具体的东西,不强调同情与通感,而强调某种东西的有无。这是它第一个扭曲的地方。
拿鸡蛋说来分析,假设我之不喜是因为其味道让我不快,我应不应因此拒绝给别人鸡蛋甚至禁止别人(如果我有这个权力的话)吃鸡蛋呢?不应该。因为我不喜欢不快,那就不应该把不快加在别人身上。强迫别人不吃鸡蛋就是把不快强加在别人身上。因此,不应该这样做。不欲勿施真的是建立在通感的基础上的吗?儒家另有几处说法与不欲勿施参照可以支持这种说法,比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老吾老及人之老等等,都是原则而不是具体的事物。
反过来,比如孩子玩游戏最快乐,家长难道应遵循共情原则而允许孩子无节制地玩游戏吗?不应该。这时家长不欲(反对)的是“无节制”或者“有害健康”。因此不要让这样的事发生在孩子身上。这说明,同情与通感又不是随意的,它应该是在某个统一的道德或者价值体系之下。这里的家长行为不允许孩子过多玩游戏的合理性是建立在“玩游戏有害健康”的观念上的。在这个大的观念之下,节制游戏也符合不欲勿施原则。
但如果有人说“玩游戏并不见得有害健康”,再用这个做论据来质疑上边的家长的行为,那就是引入了另一个价值体系,因此也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喜欢专制因此不应该给人以民主说”钻的另一个空子就在这里:专制与民主的矛盾让不欲勿施本来的默认的统一的大前提消失了:现在不是一个固定的价值体系而是两个或者多个平行的体系标准,不欲勿施的说法自然就没有了落脚处,甚至让人觉得荒诞。解决这个荒诞的办法,就是在两个或者几个平等或者冲突的体系中再找出一个共同的体系来,在这个共同的体系之下,不欲勿施就又合理了。比如我不要别人干涉我,那么我就不要干涉别人。我要自己选择的自由,那么我就尊重别人自己选择的自由。我不要别人压迫我,那么我也不应该压迫别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