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驴兄启发,也算是前两天帖子的续贴。
中国的权与西方的权在政治上应该是同一种东西,但是对权的看法可能不同。西方的俺不太了解,只从中国与权力有关的几个词来看看中国人的权力观。
先看权。抄字典:
秤。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 [scale]
权,称也。——《论语·尧曰》集解
锤,谓之权。——《广雅·释器》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汉书·律历志》
谨权量,审法度。——《论语·尧曰》
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庄子·胠箧》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论语》
石评:权用于政治,主要是用于平衡。
再看裁。抄字典:
裁,制衣也。——《说文》
夷衾质杀之,裁犹冒之。——《礼记·丧大记》。注:“犹制也。”
裁定;判断 [decide;judge]
大王裁其罪。——《战国策·秦策》。注:“制也。”
裁大者众之所比也。——《管子·地形》。注:“断也。”
公羊辨而裁。——《谷梁传·序》。注:“谓善能裁断。”
石评,这个裁字把制,断全含摄了。基本的意思就是剪,断。断什么呢?用在制衣行当就是断布,用在政治就是分力分利。
结合权字,可知中国人看权力,就是看其分配的职能。分配什么呢?表面是各种要求各种事务,根本上就只是利益,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权,就是对不同的要求进行衡量并做出决断。
权与力不同,权与权力也不同。
有权而无力,就容易被摆布。
有力而无权,就有各种可能。
有权又有力,就比较舒畅,个人意志比较容易贯彻。
第三种情况看起来太美好了,以致于普通人想象皇帝,或者想象最坏的皇帝就把他放到这种情境之下。但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发生在坏的统治者身上。魏征说过什么来着,权力(修改过的说法)如船,不同的利益如水。非常透彻。权在某种力量手中的维持要看其意志与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受欢迎当然更容易落实,不受欢迎就会慢慢地催生出反对势力。怎么才能受欢迎?最简单的,就是大家一起得利,大众得小头,自己分大头。比如战争之于成吉思汗拿破仑 ,航海殖民之于不列颠法兰西,自由贸易之于美利坚,都是上下利益一致,一片欢腾。其成功,或得益于弓马,或得益于枪炮,或得益于技术,其他因素,神马制度价值之类,都是忽悠。比如美国,抽去技术保留制度,一定无法称霸;抽去制度保留技术,依然可成世界霸主。
貌似扯远了。要说的点是权的本质就是要分配。如果在某种权断之下,蛋糕不断变大,这种权一定受欢迎。如果蛋糕不变或者变小,那么这个权就危险了。譬如美国今日,精英分的越来越大,平民分的越来越小,不安的情绪就越来越浓。社会状态变了,制度依然美好,但也也奈何不得。
如果有一种制度能保证利益永远均衡(太奢侈了,大部分时间里,在大部分领域里均衡),那这种制度才是最好的。遗憾的是,这种制度至今还没有出现。很有可能,这种制度不太会在人类社会出现,因为人类本性贪婪善变,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
因为权被视为衡,谁来平衡在中国传统中就没有那么重要。中国人最服谁呢?最服天。然后呢,人为地或者自然地,慢慢就把天与人群中的强者混起来了:强大的就是天命承载者,承载天命者就会最强大。但这里面也有必然因素,得民心者不一定强大,但强大者必然依"得民心“而强大 。两人都得,还要再比,得的最多的那个要最终胜出。于是形势上只有一个当权势力。这个势力是独裁还是众裁,专断还是众断,这在中国的权力观中并不是一种重要的问题。当然,接受了西方影响之后,这个问题变得重要起来了。